2025-10/9-10/11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 第一課 - 祈禱的力量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 第一課 - 祈禱的力量 1. 巴哈蘇拉姆,信函編號57 一切,無論大小,唯有借著祈禱的力量才能成就。我們被迫付出的一切勞作和工作,都只是為了發現自己力量的缺乏和卑微——也就是我們無法憑藉自身的力量完成任何事情——因為只有這樣,只有在那時,我們才能在祂面前傾注全心的祈禱。 2. 拉巴什,信函編號34 工作的本質在於祈禱,因為只有通過祈禱,一個人才能走出公共領域,進入獨一者(創造者)的領域。這是因為,在祈禱面前,偉大與渺小都是平等的。此外,那些感受到自身卑微的人,才能從心底發出更真誠的祈禱,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獨自擺脫困境。然後,他可以說,實際上,那些被創造時就擁有特殊天賦和微妙品質的人可以自己做事,而那些沒有特殊天賦和優良品質的人則需要上天的憐憫。因此,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向創造者發出真誠的祈禱。 3. RABASH,第37篇文章(1991年),“在工作中,‘ 托拉’和‘ 托拉的規約’是什麼?”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獲得違背自然本性的力量是不現實的。 那時,他別無選擇,只能轉向創造者,說道:“現在我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明白,除非禰幫助我,否則我將迷失。我永遠沒有力量戰勝接受的願望,因為這是我的自然本性。相反,只有創造者才能賦予人另一種本性。” 4. RABASH,第246篇文章,“關於Shekalim-2” 當一個人想要為了給予採取行動時,如果他開始權衡其益處,身體就會反對他,因為它看不到他為了給予而採取的行動,他自己能得到什麼。 那時,他唯一的建議就是祈禱。這就是我們聖賢所說的“祈禱成就一半”的含義。關於這一點,有句話說“創造者幫助我們”,而我們的聖賢解釋說:“若非創造者的幫助,他無法戰勝它。”由此可見,一個人只能給予一半,也就是祈禱,而另一半則由創造者賜予。 5. RABASH,第208篇文章,“塵埃的意義” 改正就是再一次承擔起給予的重擔。然而,這並非一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因為這違背了人的本性。因此,我們祈求:“耶和華啊,求禰垂聽,饒恕我。” “饒恕”的意思是,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即使他不配或不值得”,這被稱為“我將饒恕我所要饒恕的。” 也就是說,我們祈求創造者賦予我們這種力量,儘管我們無法創造這種力量。 這就是“耶和華啊,求禰幫助我”這節經文的含義,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若非創造者的幫助,祂就無法戰勝它。” 而我們所能給予的,只有祈禱。 6.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57篇文章,“將使他更接近祂的旨意” 我們必須知道,祈禱比懲罰更能改正一個人。因此,當祈禱代替懲罰出現時,痛苦就會被解除,祈禱便會取代痛苦,從而改正身體。 這就是我們聖賢所說的“通過托拉獲得獎賞,通過苦難得不到獎賞”的含義。我們必須明白,遵循 托拉的道路比苦難之路更成功,也帶來更多益處。這是因為適合接受更高之光的容器(Kelim)更寬廣,能夠與祂產生粘附(Dvekut)。 這就是“他被迫直到他說‘我想要’”的含義。這意味著創造者說:“我想要下層較低者的美德。” 祈禱的意義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的:“創造者渴望義人的祈禱”,因為通過祈禱,容器(Kelim)被造就,以便創造者日後給予豐富,因為存在一個合適的容器(Kli)來接受豐富。 7. RABASH,第19篇文章(1985),“來,去見法老 - 1” 我們應該關注……並相信,即使處境再糟糕,也不要逃避,而要始終相信創造者能夠幫助並給予他説明,無論他需要的是一點點説明還是很多幫助。 事實上,一個明白自己需要創造者給予他很多幫助的人,因為他比其他人更糟糕,他的祈禱更適合得到回應,正如經文所寫:“耶和華靠近心破碎的人,拯救精神痛悔的人。” 8. RABASH,第10篇文章(1986),“關於祈禱” 我們的聖賢說過:“‘你們應當努力’就是祈禱,是內心的努力。”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將祈禱稱為“內心的努力”。這是因為一個人必須在自身上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消除愛自己,並承擔起獲得給予的容器的重任。因此,渴望獲得給予的容器,就必須努力使自己渴望,祈禱獲得給予的力量。 9. 巴哈蘇拉姆,第56封信 一個人應該用祈禱來支撐自己,“願祂賜予我們,等等,使我們的勞作不至於徒勞”,因為祈禱需要巨大的成功。 …
世界卡巴拉大會,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 第二課 - 祈禱前的祈禱
世界卡巴拉大會,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 第二課 - 祈禱前的祈禱 諾姆·以利米勒,《祈禱前的祈禱》 願禰,我們的主,我們祖先的上帝,垂聽呼求的呼聲,垂聽禰的子民以色列的祈禱之聲,並憐憫我們,預備我們的心,堅固我們的思想,將我們的祈禱送到我們口中。求禰垂聽禰的僕人的祈禱之聲,他們帶著呼求和憂傷的精神向禰祈禱。 2. 《光輝之書》(Zohar for All),《光輝之書》的簡介,“ 托拉與祈禱”。 祈禱之前,我們必須甄別神性(Shechina)中的缺乏,瞭解其中需要改正和補充的地方。 然而,以色列的所有世代都包含在神聖的神性(Shechina)之中,我們不需要改正她從前世已經接受到的所有改正。相反,我們必須補充這些改正,改正她在已經接受改正之後,仍然缺失的部分。 3. RABASH,第27篇文章(1991年),“‘如果女人先受孕,她會生下男孩’在’工作’中是什麼意思?” 當一個人祈求創造者幫助他時,他應該首先做好準備,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擁有什麼,需要什麼,然後他才能知道該向創造者祈求什麼。經文寫道:“我從深處呼求禰,耶和華啊。”“深處”指的是一個人處於最底層,正如經文所說,“在陰間的底部”,這意味著他的缺乏在下方,他覺得自己是所有人中最卑微的。 換句話說,他感覺自己離Kedusha(神聖)如此遙遠,比任何人都更遠,這意味著沒有人感受到真理,以至於他的身體與Kedusha(神聖)毫無關聯。因此,那些沒有意識到自己離Kedusha(神聖)有多遠的人,可以滿足於他們的聖潔工作,而他卻因自己的處境而受苦。 4. 拉巴什,第17篇文章(1986),“大会的議程-2” 我們應該努力培養精神。這體現在關注我與誰接觸,與誰交談,我遵守誰的誡命,以及我學習誰的律法,這意味著尋求關於如何欣賞托拉給予者的建議。 在一個人獨自獲得來自上天的啟示之前,他應該尋找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也同樣尋求以任何方式提升與創造者接觸的重要性。當許多人支持時,每個人都能從朋友那裡得到幫助。 我們應該知道“兩個是最小的複數”。這意味著,如果兩個朋友坐在一起,思考如何提升創造者的重要性,他們就已經擁有了以自下而上的覺醒的形式獲得提升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而為了這一行動,自上而下的覺醒隨之而來。 5.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122篇文章,“理解《長桌子》的內容” 祈禱必須做好準備,使自己習慣於祈禱,仿佛他的嘴和心是一致的。而心可以通過習慣而達成一致,這樣它就會理解,接受意味著分離,而最重要的是生命之生命的粘附(Dvekut),也就是給予。 6. 拉巴什,第13篇文章(1988),“工作中的’人民的牧羊人是全體人民’是什麼意思?” 當一個人學習 托拉、遵守誡命或祈禱時,他應該專注於渴望所有善行的回報——祈求創造者賦予他完全的信念。正如拉比·埃利米萊赫(Elimelech)的祈禱文(“祈禱前的祈禱”)中所寫:“求禰將禰的信念永遠堅固在我們心中,願禰的信念如同一根永不倒塌的木樁,牢牢地系在我們心中。” 7. 拉巴什(RABASH),第27篇文章(1991年),“‘如果一個女人先受孕,她會生下男孩’,這在工作中意味著什麼?” 當一個人前來祈禱時,他應該為祈禱做好準備。這準備是什麼呢?經文寫道:“以色列啊,你們要為你們的上帝做好準備”(安息日10)。他在那裡說,準備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做的事情。我們應該這樣理解,關於每個人所做的準備,是為了知道該祈求什麼,因為一個人必須知道該祈求什麼。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這意味著一個人可以祈求許多需求的滿足,但通常情況下,我們祈求的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例如,當一個人身陷囹圄時,他所有的擔憂都集中在創造者能否將他從牢獄中解救出來。儘管有時一個人沒有收入等等,但他仍然不會向創造者祈求收入,儘管他需要收入,因為那時他因坐牢而遭受的痛苦最大。因此,一個人祈求的是他最需要的東西。 8. RABASH,第10篇文章(1986),“關於祈禱” 當一個人祈禱並祈求創造者滿足他的需要時,他的祈禱應該清晰。也就是說,他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就是說,當他向創造者祈求時,他應該想像自己正在與國王(創造者)交談,國王(創造者)可以讓他立刻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國王(創造者)的宮殿裡什麼都不缺。因此,在祈禱之前,一個人必須首先仔細審視自己,瞭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如果國王(創造者)滿足了他的需要,他就不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9. 巴哈蘇拉姆,第18封信 清晨醒來後,他應該將與創造者粘附(Dvekut)共度的第一個時刻,向創造者傾訴衷腸,祈求祂全天24小時都保佑他,這樣他就不會產生任何無聊的想法,也不會認為這是不可能或超越自然本性的。 事實上,正是自然的形象構成了一道鐵壁,一個人應該消除自身所感受到的自然隔閡。相反,他首先必須相信自然的隔閡不會將人與祂隔絕。之後,他應該從心底祈禱,哪怕是為了超越自身自然願望的事物。 務必理解這一點,即使那些並非神聖的形象穿過你,當你回想起時,它們也會立即停止。務必傾訴衷腸,以便創造者從此將你從與祂的“Dvekut”(粘附)的斷絕中拯救出來。漸漸地,你的心會逐漸適應創造者,並渴望在真理中追隨祂,耶和華的旨意也會因你而實現。 10. 拉巴什,第13封信 我們應該始終努力,讓阻礙者帶來的跌倒不會持續太久,而是立即變得堅強,信任創造者,並從心底祈禱。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掉入深淵時,“我呼喚禰,耶和華啊。” …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共同祈禱 - 第三課 - 發自內心的祈禱的條件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共同祈禱 - 第三課 - 發自內心的祈禱的條件 巴哈蘇拉姆(Baal HaSulam),Shamati(我聽到的),第209篇文章,“祈禱的三個條件” 祈禱的三個條件: 1. 相信祂能拯救他。儘管他的處境是同輩人中最糟糕的,但“耶和華的手會不會太短,無法拯救他?”如果不是,那麼“地主也無法拯救他的容器”。 2. 他別無選擇,因為他已經竭盡所能,卻仍未找到治癒自己困境的良方。 3. 如果祂不幫助他的話,他死了比活著還好。祈禱的意思是“在心中的迷失”。一個人越迷失,他的祈禱的程度就越強烈。顯然,一個缺乏奢華生活的人,並不像被判處死刑,只差行刑,卻已被鐵鍊捆綁,站在那裡祈求饒命的人。他絕不會休息、睡覺,甚至片刻也不會停止為饒命而祈禱。 第一個條件:對創造者的信念和信賴 2. RABASH,第6篇文章 (1984),“愛朋友 - 2” 我們也必須運用信念,堅信自己能夠達到目標,而不是中途絕望而逃避。相反,我們應該相信,即使是像我這樣卑微無知的人,創造者也能幫助他。這意味著創造者會帶我靠近祂,讓我能夠與祂緊密粘附。 3. Baal HaSulam,第34封信 我們不斷地向創造者祈求,不知疲倦,永無止境,即使他沒有回應我們,我們也絲毫不會動搖。我們相信祂垂聽我們的祈禱,但祂會等待我們擁有Kelim[容器]的時候,接受信實的賞賜,那時我們將立刻得到對每一個祈禱的回應,因為“耶和華的手必不會短”,上帝禁止。 4. 巴哈蘇拉姆,第24封信 你已經知道,祈禱和信念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完全相信,創造者垂聽每一張嘴的祈禱,尤其是關於神性的祈禱。有了這份信念,我們便獲得信心,然後他的祈禱便得以圓滿,帶著得救的信心,他也終日充滿信心和喜樂,仿佛已經獲得救贖一般。 5. RABASH,第17篇文章(1986年),《大会的議程-2》 我們首先要讚美創造者,因為當一個人向他人祈求時,自然會有兩個條件: 1. 他擁有我所祈求的東西,例如財富、權力和富足的名聲。 2. 他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即渴望為他人行善。 你可以向這樣的人祈求恩惠。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說:“一個人應該始終讚美創造者,然後祈禱。” 這意味著,當一個人相信創造者的偉大,相信祂能給予創造物各種快樂,並且祂希望行善之後,那麼可以說他是在向創造者祈禱,創造者一定會幫助他,因為祂希望行善。這樣,創造者就能滿足他的願望。如此一來,祈禱就可以充滿信心,相信創造者會應允。 第二個條件:唯有創造者才能幫助 6. RABASH,第16篇文章(1984),“關於給予” 當他開始在工作中達到給予的程度時,他發現自己距離它還很遠,他根本不渴望任何他有能力去實現給予的思想、言語或行為。然後,他不知道該如何獲得給予的力量。他每次付出努力,都發現這一切都離他很遠。最終,他意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那時,他意識到唯有創造者才能幫助他,也只有那時,他才明白,他必須遵守托拉和誡命才能獲得回報。而他勞動的回報,就是創造者賦予他給予的力量。這是他所期盼的獎賞,因為他渴望與創造者達成粘附(Dvekut),即形式等同,意為給予。 7. 巴哈蘇拉姆(Baal HaSulam),Shamati(我聽到的),第一篇文章:“除祂之外,沒有其他” 經文寫道:“除祂之外,沒有其他。” 這意味著世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對抗他。而一個人所看到的,世上有些事物否定更高的主權,是因為這本身就是祂的旨意。 這被視為一種改正,被稱為“左線拒絕,右線拉近”,意思是左線所拒絕的被視為一種改正。這意味著世上有些事物,一開始就旨在將一個人引離正道,並因此將u個人從神聖性(Kedusha)中拒之門外。 …
世界卡巴拉大會 , 2025年10月 一共同祈禱 - 第四課 - 超越理智的祈禱
世界卡巴拉大會 , 2025年10月 一共同祈禱 - 第四課 - 超越理智的祈禱 RABASH,第12篇文章 (1991),“這些蠟燭是神聖的” 最重要的是祈禱。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祈求創造者幫助他超越理智,這意味著他應該帶著喜悅去工作,仿佛他已經獲得了Kedusha(神聖)的理智的獎勵,並感受到那時的喜悅。同樣,他應該祈求創造者賦予他這種力量,使他能夠超越身體的理智。 換句話說,儘管身體不同意為了給予而進行這項工作,但他祈求創造者讓他能夠帶著喜悅去工作,就像他正在侍奉一個偉大君王一樣。他不祈求創造者展現創造者的偉大,然後他就會欣然工作。相反,他希望創造者給予他超越理智的喜悅,使之對一個人而言如同擁有理智一般重要。 2. 拉巴什,第13篇文章(1985),“我救贖的堅固磐石” 如果一個人想以讚美開始,但他的心卻封閉,他感到自己充滿缺點,無法開口歌唱和讚美,該怎麼辦?建議他超越理智,說一切都“遮蓋了Hassadim(憐憫)”。換句話說,他應該說一切都是Hesed(恩典/憐憫),但這一切都被遮蔽了,因為他還沒有資格接受創造者為其創造物所預備的喜悅和快樂。 在他確立了對創造者的讚美之後——這意味著他超越理智地相信一切都是美好和仁慈的——他應該祈禱創造者修復改正他的心,使之成為“我的祈禱之家”,這意味著創造者的憐憫將在那裡顯現。這被稱為“啟示的Hassadim(憐憫)”。 3. RABASH,第25篇文章(1987),工作中的“頭腦沉重”是什麼意思? 我們應該解讀“除非頭腦沉重,否則不會祈禱”。換句話說,我們的聖賢建議我們應該如何祈禱。他們告訴我們,“只有頭腦沉重時才祈禱”。這意味著一個人應該在祈禱之前先看到自己需要什麼,並為此祈求創造者滿足他的缺乏。 因此,一個人應該首先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承擔起超越理智的信念,即所謂的“頭腦沉重”,只有在那時,他才會祈求創造者在他心中建立信念。因為如果信念超越理智的話,那麼他就擁有了一切,正如經文所說,渺小的人在偉大的人面前會被取消。 4. RABASH,第638篇文章,“人的傾向” 問題在於,信念被稱為超越理智,即超越自然本性,因為一切在理智之內的事物都被稱為“在自然和理智之內”,因為一個人能夠理解的事情,除非他懶惰,否則他都能做到。但超越理智,他無法做到。因此,任何超越自然的事物都被視為奇跡。 所有奇跡都歸於創造者,這意味著它們被視為來自上層的覺醒,而非來自下層的覺醒,因為下層的人無法做到超越自然的事情。但為了使奇跡降臨於自己,一個人應該祈禱奇跡降臨於自己。 5. RABASH,文章5(1990),“在人(亞當)被造之前,土地沒有結果實意味著什麼?” 我們必須相信“禰垂聽每張嘴的祈禱”,正如我們在祈禱中所說,“因為禰垂聽每張嘴的祈禱。” 因此,創造者也應該聽到你的祈禱。而且,如果他沒有垂聽每張嘴的祈禱,那你為什麼還需要祈禱呢? 那麼,當一個人達到這種狀態時,他可以說他超越了理智。也就是說,儘管理智非常重要,他看到身體在用理智說話,但一個人應該說我們必須超越理智。也就是說,我們也看到了矛盾之處,例如他多次祈禱卻沒有得到回應。但是,當他戰勝並超越理智時,這就被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 6. RABASH,第23篇文章(1989),“如果他吞下苦菜,就出不來了,這算什麼?” 當他認識到創造者可以説明他,並且明白真正的建議只有祈禱時,身體就會出現,讓他明白“你看,你已經祈禱了多少次,卻沒有得到上天的回應。因此,為什麼還要祈求創造者幫助你呢?你看,你沒有得到上天的任何幫助。”在那時,他就無法祈禱了。在那時,我們需要再次憑藉信念戰勝困難,相信創造者確實會聽到每個人的祈禱,無論這個人是否精通、品質優良,都無關緊要。相反,他必須戰勝困難,超越理智地相信,儘管他的理智告訴他,既然他已經祈禱了很多次,卻仍然沒有得到上天的回應,他怎麼能再次祈禱呢?這也需要戰勝困難,這意味著要努力超越理智,祈求創造者幫助他戰勝自己的觀點並祈禱。 7. RABASH,第236篇文章,“全地充滿祂的榮耀” 如果一個人專注于嘗試在超越理智的信念中行走,他就能以此來提升信念,並使其得以確立,從而獲得創造者的面容的啟示,正如《光輝之書》所述,神性(Shechina)對拉比西蒙·巴·約海(Shimon Bar Yochai)說:“沒有地方可以躲避你。”這意味著,在他感受到的所有隱藏中,他都相信創造者的光就在這裡。這使他具備了這種資格,直到他獲得祂面容的光的啟示。 這就是信念的尺度,如果一個人在這方面堅定自己,並祈求創造者啟示自己,它就能將一個人從一切卑微和隱秘中拉出來。 8. RABASH,第6篇文章(1989),“在工作中,什麼是超越理智?” “超越理智的信念”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我們的理智無法理解事實,並且有各種證據表明事實並非我們所願,我們也必須相信。這被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意思是我們說他相信,就好像我們在理智之內看到了一樣。這在經文中被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 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承擔這樣的責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這是違背理智的。這意味著,即使我們的身體不同意,我們仍然會接受,就好像這是在理智之內一樣。這樣的信念需要創造者的説明。因此,為了獲得這樣的信念,我們需要祈禱創造者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與創造者相似,就好像我們在理智之內獲得了這樣的力量一樣。 換句話說,我們不應該祈求創造者幫助他理解一切理智的事情。相反,我們應該祈求創造者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能夠將超越理智的信念視為理智。 9. RABASH,第266篇文章,“凡安於其酒中之人” 一個相信創造者垂聽祈禱的人,即使他每天祈禱,卻未曾親眼看到創造者垂聽祈禱,他仍然相信創造者垂聽祈禱。但當他得到創造者回應他所有祈求的獎賞時,他便不再需要相信創造者垂聽祈禱,因為他親眼看到創造者正在給予他所求。 因此,他必須相信的地方被稱為“秘密”,而啟示的地方被稱為“ 托拉之酒”。即使在能夠獲得創造者垂聽祈禱的啟示的地方,一個人也必須堅定自己的信念。 10. RABASH,第28篇文章(1987),“在工作中’不可加添,不可減少’是什麼?” 他必須超越理智地相信,並想像自己已經獲得了對創造者的信念,這種信念在他的感官中得以體現,他看到並感受到創造者作為行善的善者領導著整個世界。儘管當他用理智審視時,他看到的是相反的,但他仍然應該超越理智地行動,並且應該在他看來,他已經能夠通過感官感受到事實確實如此,創造者作為行善的善者領導著世界。 …
世界卡巴拉大會 , 2025 年 10 月- 共同祈禱 第五課 - 十人共同祈禱
世界卡巴拉大會 , 2025 年 10 月- 共同祈禱 第五課 - 十人共同祈禱 拉巴什,第 15 篇文章 (1986),“大眾祈禱” 我們可以理解大眾祈禱的重要性,正如經文所寫:“我居住在我的人民之中。”《光輝之書》說:“人不應脫離人民,因為創造者的慈悲始終惠及全體人民。” 這意味著,如果有人祈求創造者給予他給予的容器,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祂慈悲,你也慈悲”,那麼他應該為整個集體祈禱。因為這樣一來,他的目的顯然是讓創造者給予他純粹的給予容器,正如經文所寫:“創造者的慈悲始終惠及全體人民。” 眾所周知,上天不會給予半件之物。這意味著,當豐富從上而下給予時,它是為了整個集體。 2. 光輝之書,VaYechi [雅各生前],《聚集起來,我好告訴你》,第514-516頁 世間一切祈禱,大眾的祈禱,都是祈禱。但單獨的祈禱,除非帶著強大的力量,否則無法進入神聖的國王面前。這是因為,在祈禱進入並被加冕之前,創造者會注視它,觀察它,並觀察那人的罪過和美德;而對於大眾的祈禱,祂不會這樣做,因為其中許多祈禱並非出於正義,它們都進入了創造者面前,祂卻不會注意到它們的罪孽。 3. 拉巴什,第15篇文章(1986),“大眾的祈禱” “我居住在我的人民之中”,這意味著我為整個集體祈禱,因為我希望達到一種程度,在那裡我不再關心自己,只為創造者感到滿足。因此,創造者是否因我而快樂,或是否能從他人那裡獲得同樣的快樂,對我來說都無關緊要。 換句話說,他請求創造者給予我們這樣一種理解,即“完全為了創造者”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他將確信自己沒有欺騙自己,認為自己想要給予創造者,或許他實際上只想到自己的愛自己,這意味著他將感受到喜悅和快樂。 因此,他為集體祈禱。 4. RABASH,第15篇文章(1986),“大眾的祈禱” 如果集體中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與創造者粘附的目標,而這比創造者自身接近創造者而獲得的回報更能給創造者帶來滿足感,那麼他就會將自己排除在外。相反,他希望創造者能夠幫助他們,因為這比創造者自身的工作更能帶來滿足感。 5. RABASH,第17篇文章(1984),第二部分,“集會議程” 在集會開始時,我們應該讚美朋友們,讚美每一位朋友的重要性。一個人越能體會到團隊的偉大,就越能欣賞團隊。 “然後祈禱”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審視自己,看看自己為團隊付出了多少努力。然後,當他意識到自己無力為團隊做任何事情時,就有空間向創造者祈禱,祈求他幫助自己,賦予他力量和愛他人的渴望。 6. 佈雷斯萊夫的納赫曼拉比,利庫泰·哈拉喬特 祈禱的殿被稱為“集會之所”,因為所有靈魂都聚集於此,通過祈禱,祈禱被視為靈魂。因此,祈禱主要在集會之所和公開場合進行,因為靈魂的提升及其完整性主要在於所有靈魂融合為一,因為那時他們才能昇華至聖潔,因為聖潔即是一體。因此,被視為靈魂的祈禱,主要取決於靈魂的合一。因此,在祈禱之前,必須謹記“愛人如己”的誡命,因為除非通過和平,與所有以色列靈魂合一,否則不可能說出祈禱詞。因此,祈禱主要在公開場合進行,而非單獨進行,這樣一個人就不會感到孤立,因為這與聖潔背道而馳。相反,我們必須團結聖潔的會眾,成為一體。這項祈禱是公開的,尤其是在集會場所,因為在那裡,靈魂聚集併合一。這才是祈禱的圓滿。 7. RABASH,文章7(1986),“大眾祈禱的重要性” 當一個人淨化身心,祈求創造者讓他更親近祂,賦予他給予的容器,讓他獲得粘附(Dvekut)祂的獎賞時,所有將要顯現的上層恩賜都將是為了給予而顯現。換句話說,他祈求上層給予他力量,使他能夠始終處於神聖(Kedusha),也就是粘附(Dvekut)之中。 然後,他的祈禱便會成為一頂王冠,即國王(創造者)的王冠,從那時起,國王(創造者)的重要性便得到了認可。這就是《光輝之書》所說的,祈禱“成為王冠,戴在永生的義人頭上,即耶索德(Yesod),他將一切救贖給予努克瓦(Nukva),並從努克瓦(Nukva)給予全體民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通過祈禱,上層的豐富被給予下層,此時喜悅和愉悅便得以顯現。這被稱為“王冠”,國王(創造者)的王冠,國王(創造者)的重要性。 8. 巴哈蘇拉姆,第25封信 《光輝之書》也談到了這一點,說一個人如果得到懺悔的回報,神性(Shechina)就會出現在他面前,就像一位心地善良的母親,他已經多日未見兒子,為了見面,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經歷了各種磨難,為此,他們都身處險境。但最終,他們獲得了渴望的自由,並得到了見面的回報。然後,母親撲到他身上,親吻他,安慰他,整天整夜輕聲細語地和他說話。她向他講述了她對兒子的渴望,以及她一路走來的艱辛,她一直陪伴著他,神性從未動搖,而是與他一起在各個地方受苦,但他卻視而不見。 《光輝之書》中有這樣的話:“她對他說:‘我們在這裡睡過;我們在這裡遭受強盜襲擊,又被救了出來;我們在這裡躲在一個深坑裡’等等。哪個傻瓜不明白這些令人欣慰的故事中迸發出的偉大的愛、愉悅和喜悅呢?” 9. 巴哈蘇拉姆,《聖賢的果實》,“祈禱的回應” 事實上,創造者聆聽每一張嘴的祈禱,除了那些祈求可憎或有害之事的人,因為他愚蠢,不分善惡,而創造者,就像一位仁慈的父親,不理會他,也不聽從他。相反,創造者一點一點地教導他智慧和道德,直到他能夠分辨善惡,然後他就會知道如何向創造者祈求美好之物,然後他的每一個願望都會得到回應,毫無例外,按照至善者只做善事的願望行善。 10. RABASH,第40篇文章(1989),“‘每天在你眼中,它們都會像新的一樣’在工作中是什麼意思?” …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第六課 - 完整的祈禱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第六課 - 完整的祈禱 RABASH,第9篇文章 (1984),“人應當永遠賣掉房屋的梁木” 我們必須相信,創造者給予我們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儘管我們仍然必須祈禱,祈求創造者能解除我們的這些煩惱。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祈禱和祈禱的應允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做我們必須做的事,那麼創造者就會為我們做有益的事,就像上面的寓言一樣。關於這一點,經文說:“耶和華必隨己意而行。” 2. RABASH,第10篇文章 (1988),“去神學院工作的人有哪四個品質?” 祈禱得到回應的時刻,即人獲得進入國王宮殿的許可,以便國王使人更接近祂,並得到與創造者粘附(Dvekut)的獎勵,正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迷失,無能為力時。此時,他才會發出真正的祈禱,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只是邪惡的。也就是說,他沒有掌握Kedusha(神聖)。 因此,當一個人陷入這樣的低下的狀態時,他不應該驚慌失措,逃避戰場。相反,這是進行真心祈禱的時候。 3. 拉巴什,第65封信 一旦他決定徹底取消自己,他就會請求創造者幫助他實現它。這意味著,儘管他在思想和願望中意識到身體不同意他在創造者面前放棄所有願望,而不是為了自己,他仍然應該向創造者祈禱,幫助他放棄所有願望,不為自己留下任何願望。這被稱為“完整的祈禱”,意味著他祈求創造者給予他完整的願望,不對自己有任何妥協,並祈求創造者幫助他始終保持正義。 4.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50篇文章,“兩種狀態” 有時,當一個人對創造者的工作產生某種渴望和覺醒,而他認為這是偶然發生的,他應該知道,在這裡,他也做出了在聆聽之前的努力。他祈求上天的幫助,使他能夠有意識地完成某件事,這被稱為“升起MAN(祈禱)”。 然而,他早已忘記了這一點,也不認為這是在做什麼,因為他的祈禱沒有立即得到回應,因此他只能說:“禰垂聽每張嘴的祈禱。” 儘管如此,一個人應該相信,上天的旨意是,祈禱的回應可能在他祈禱幾天甚至幾個月後才會到來。 一個人不應該認為他現在獲得這種覺醒是偶然的。 5. RABASH,第12篇文章(1986年),“一個人應該為哪些主要的缺乏祈禱?” 一個人必須向創造者祈禱的真正缺乏應該是Kli(心)。這遵循了“沒有Kli(容器),就沒有光”的原則。當他為自己所缺乏的真正缺乏祈禱時,創造者會給予他一個新的Kli(容器),正如經文所記:“我要從你們的身體中除掉鐵石之心,賜給你們一顆肉心。” 6. RABASH,第25篇文章(1991年),“懺悔者應得幸福意味著什麼?” 當一個人處於喜悅狀態,滿足於自己的份額,無需獲得更高的學位時,祈禱便得到回應。相反,在他所處的狀態下,他感到滿足,並感受到創造者的祝福。此時,“被祝福者粘附祝福者”,此時正是他可以獲得Dvekut(粘附)的獎勵的時候,因為他已經從左線獲得了Kelim(容器)。 然後,當他可以說自己滿足於自己的份額時,儘管他有所欠缺,甚至感到遠離創造者的缺乏和痛苦,這才被認為是他“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滿意”。唯有當他有所缺乏時,我們才能說他“知足常樂”,而當他無所缺時,則不被視為“知足常樂”,因為“知足常樂”意味著他滿足於現狀;如果他無所缺乏,則不被視為“知足常樂”,因為他不需要比現有更多的東西。 7.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五篇文章:“利什瑪(Lishma)是來自上層的覺醒,為什麼我們需要來自下層的覺醒?” 一個人必須知道,在努力達到利什瑪(Lishma)的過程中,他要承擔起完全給予的責任,這意味著他只給予而不接受任何東西。只有這樣,他才能開始意識到,他的器官並不認同這種觀點。 由此,他才能清晰地意識到,他別無選擇,只能向創造者傾訴衷腸,尋求祂的幫助,這樣他的身體才會無條件地服從創造者,因為他明白,他無法說服自己的身體完全放棄自己。事實證明,正是當一個人意識到他的身體不可能獨自為創造者工作時,他的祈禱才能發自內心,他的祈禱才會被接受。 8. 巴哈蘇拉姆,第52封信 “他們說話時,我聆聽”,意思是創造者聆聽的程度,恰恰取決於祈禱時流露出的渴望程度。當一個人感到過度的渴望時,他應該知道創造者正在認真傾聽他。 顯然,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他會更加傾訴衷腸,因為沒有什麼比世界之王關注他更大的榮幸了。這與我們的聖賢所說的“創造者渴望義人的祈禱”頗為相似,因為創造者渴望人親近他,這喚醒了人內心對創造者的強大力量和渴望,正如“人心相通,如同水面相交”。 由此可見,祈禱的言行和聆聽祈禱相輔相成,直到它們積累到極致,他便會獲得一切。 9. RABASH,第17篇文章,第二部分,(1984),“大會的議程” 在愛朋友方面,我們也應該這樣做:在自我省察並遵循已知的祈禱建議之後,我們應該認為我們的祈禱已蒙應允,並與朋友們一同歡欣,仿佛所有的朋友都是一個整體。正如身體希望所有器官都能享受一樣,我們也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享受快樂。 因此,在所有的盤算之後,就到了歡樂和愛朋友的時刻。那時,每個人都應該感到快樂,仿佛剛剛達成了一筆非常划算的交易,能讓他賺到很多錢似的。按照慣例,在這個時候,他會請朋友們喝酒。 同樣,在這裡,每個人都需要他的朋友們喝酒、吃蛋糕等等。因為他現在很快樂,所以他也希望他的朋友們也感到快樂。因此,集會的解散應該在喜悅和興高采烈的氛圍中進行。 10. 巴哈蘇拉姆,第57封信 在人世間,沒有比對自己的力量感到絕望更幸福的狀態了。也就是說,他已經竭盡全力,做了所有他能想像到的事情,卻依然無能為力。正是在那時,他才有資格全心全意地祈求上帝的幫助,因為他確信自己的努力不會對他有任何幫助。 只要他還感到自己還有力量,他的祈禱就不會完整,因為邪惡的傾向會先沖上來告訴他:“你必須先盡你所能,然後你才能配得上創造者。” 關於這一點,有句諺語說:“耶和華在高處,卑微的人也必看見。” 因為,一旦一個人在各種工作中辛勤勞作,並感到幻滅,他就會真正變得卑微,因為他知道自己是所有人中最低微的,因為他的身體結構中沒有任何好的東西。那時,他的祈禱就完整了,他就會得到上帝慷慨之手的應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