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balah Library
Continue Reading ->
Kabbalah Library Home / Bnei Baruch / 國際大會 / 國際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共同祈禱 / 世界卡巴拉大會,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 第二課 - 祈禱前的祈禱

世界卡巴拉大會,202510 - 共同祈禱 -

第二課 - 祈禱前的祈禱


  1. 諾姆·以利米勒《祈禱前的祈禱》

願禰,我們的主,我們祖先的上帝,垂聽呼求的呼聲,垂聽禰的子民以色列的祈禱之聲,並憐憫我們,預備我們的心,堅固我們的思想,將我們的祈禱送到我們口中。求禰垂聽禰的僕人的祈禱之聲,他們帶著呼求和憂傷的精神向禰祈禱。


2. 《光輝之書》(Zohar for All),《光輝之書》的簡介, 托拉與祈禱

祈禱之前,我們必須甄別神性(Shechina)中的缺乏,瞭解其中需要改正和補充的地方。

然而,以色列的所有世代都包含在神聖的神性(Shechina)之中,我們不需要改正她從前世已經接受到的所有改正。相反,我們必須補充這些改正,改正她在已經接受改正之後,仍然缺失的部分。


3. RABASH,第27篇文章(1991年),“‘如果女人先受孕,她會生下男孩工作中是什麼意思?

當一個人祈求創造者幫助他時,他應該首先做好準備,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擁有什麼,需要什麼,然後他才能知道該向創造者祈求什麼。經文寫道:“我從深處呼求禰,耶和華啊。”“深處”指的是一個人處於最底層,正如經文所說,“在陰間的底部”,這意味著他的缺乏在下方,他覺得自己是所有人中最卑微的。

換句話說,他感覺自己離Kedusha(神聖)如此遙遠,比任何人都更遠,這意味著沒有人感受到真理,以至於他的身體與Kedusha(神聖)毫無關聯。因此,那些沒有意識到自己離Kedusha(神聖)有多遠的人,可以滿足於他們的聖潔工作,而他卻因自己的處境而受苦。


4. 拉巴什,第17篇文章(1986),大会的議程-2

我們應該努力培養精神。這體現在關注我與誰接觸,與誰交談,我遵守誰的誡命,以及我學習誰的律法,這意味著尋求關於如何欣賞托拉給予者的建議。

在一個人獨自獲得來自上天的啟示之前,他應該尋找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也同樣尋求以任何方式提升與創造者接觸的重要性。當許多人支持時,每個人都能從朋友那裡得到幫助。

我們應該知道“兩個是最小的複數”。這意味著,如果兩個朋友坐在一起,思考如何提升創造者的重要性,他們就已經擁有了以自下而上的覺醒的形式獲得提升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而為了這一行動,自上而下的覺醒隨之而來。


5.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122篇文章,理解《長桌子》的內容

祈禱必須做好準備,使自己習慣於祈禱,仿佛他的嘴和心是一致的。而心可以通過習慣而達成一致,這樣它就會理解,接受意味著分離,而最重要的是生命之生命的粘附(Dvekut),也就是給予。


6. 拉巴什,第13篇文章(1988),工作中的人民的牧羊人是全體人民是什麼意思?

當一個人學習 托拉、遵守誡命或祈禱時,他應該專注於渴望所有善行的回報——祈求創造者賦予他完全的信念。正如拉比·埃利米萊赫(Elimelech)的祈禱文(“祈禱前的祈禱”)中所寫:“求禰將禰的信念永遠堅固在我們心中,願禰的信念如同一根永不倒塌的木樁,牢牢地系在我們心中。”


7. 拉巴什(RABASH),第27篇文章(1991年),“‘如果一個女人先受孕,她會生下男孩,這在工作中意味著什麼?

當一個人前來祈禱時,他應該為祈禱做好準備。這準備是什麼呢?經文寫道:“以色列啊,你們要為你們的上帝做好準備”(安息日10)。他在那裡說,準備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做的事情。我們應該這樣理解,關於每個人所做的準備,是為了知道該祈求什麼,因為一個人必須知道該祈求什麼。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這意味著一個人可以祈求許多需求的滿足,但通常情況下,我們祈求的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例如,當一個人身陷囹圄時,他所有的擔憂都集中在創造者能否將他從牢獄中解救出來。儘管有時一個人沒有收入等等,但他仍然不會向創造者祈求收入,儘管他需要收入,因為那時他因坐牢而遭受的痛苦最大。因此,一個人祈求的是他最需要的東西。


8. RABASH,第10篇文章(1986),關於祈禱

當一個人祈禱並祈求創造者滿足他的需要時,他的祈禱應該清晰。也就是說,他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就是說,當他向創造者祈求時,他應該想像自己正在與國王(創造者)交談,國王(創造者)可以讓他立刻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國王(創造者)的宮殿裡什麼都不缺。因此,在祈禱之前,一個人必須首先仔細審視自己,瞭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如果國王(創造者)滿足了他的需要,他就不再需要其他任何東西,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9. 巴哈蘇拉姆,第18封信

清晨醒來後,他應該將與創造者粘附(Dvekut)共度的第一個時刻,向創造者傾訴衷腸,祈求祂全天24小時都保佑他,這樣他就不會產生任何無聊的想法,也不會認為這是不可能或超越自然本性的。

事實上,正是自然的形象構成了一道鐵壁,一個人應該消除自身所感受到的自然隔閡。相反,他首先必須相信自然的隔閡不會將人與祂隔絕。之後,他應該從心底祈禱,哪怕是為了超越自身自然願望的事物。

務必理解這一點,即使那些並非神聖的形象穿過你,當你回想起時,它們也會立即停止。務必傾訴衷腸,以便創造者從此將你從與祂的“Dvekut”(粘附)的斷絕中拯救出來。漸漸地,你的心會逐漸適應創造者,並渴望在真理中追隨祂,耶和華的旨意也會因你而實現。


10. 拉巴什,第13封信

我們應該始終努力,讓阻礙者帶來的跌倒不會持續太久,而是立即變得堅強,信任創造者,並從心底祈禱。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掉入深淵時,“我呼喚禰,耶和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