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
第一課 - 祈禱的力量
1. 巴哈蘇拉姆,信函編號57
一切,無論大小,唯有借著祈禱的力量才能成就。我們被迫付出的一切勞作和工作,都只是為了發現自己力量的缺乏和卑微——也就是我們無法憑藉自身的力量完成任何事情——因為只有這樣,只有在那時,我們才能在祂面前傾注全心的祈禱。
2. 拉巴什,信函編號34
工作的本質在於祈禱,因為只有通過祈禱,一個人才能走出公共領域,進入獨一者(創造者)的領域。這是因為,在祈禱面前,偉大與渺小都是平等的。此外,那些感受到自身卑微的人,才能從心底發出更真誠的祈禱,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獨自擺脫困境。然後,他可以說,實際上,那些被創造時就擁有特殊天賦和微妙品質的人可以自己做事,而那些沒有特殊天賦和優良品質的人則需要上天的憐憫。因此,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向創造者發出真誠的祈禱。
3. RABASH,第37篇文章(1991年),“在工作中,‘ 托拉’和‘ 托拉的規約’是什麼?”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獲得違背自然本性的力量是不現實的。
那時,他別無選擇,只能轉向創造者,說道:“現在我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明白,除非禰幫助我,否則我將迷失。我永遠沒有力量戰勝接受的願望,因為這是我的自然本性。相反,只有創造者才能賦予人另一種本性。”
4. RABASH,第246篇文章,“關於Shekalim-2”
當一個人想要為了給予採取行動時,如果他開始權衡其益處,身體就會反對他,因為它看不到他為了給予而採取的行動,他自己能得到什麼。
那時,他唯一的建議就是祈禱。這就是我們聖賢所說的“祈禱成就一半”的含義。關於這一點,有句話說“創造者幫助我們”,而我們的聖賢解釋說:“若非創造者的幫助,他無法戰勝它。”由此可見,一個人只能給予一半,也就是祈禱,而另一半則由創造者賜予。
5. RABASH,第208篇文章,“塵埃的意義”
改正就是再一次承擔起給予的重擔。然而,這並非一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因為這違背了人的本性。因此,我們祈求:“耶和華啊,求禰垂聽,饒恕我。”
“饒恕”的意思是,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即使他不配或不值得”,這被稱為“我將饒恕我所要饒恕的。” 也就是說,我們祈求創造者賦予我們這種力量,儘管我們無法創造這種力量。
這就是“耶和華啊,求禰幫助我”這節經文的含義,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若非創造者的幫助,祂就無法戰勝它。”
而我們所能給予的,只有祈禱。
6.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57篇文章,“將使他更接近祂的旨意”
我們必須知道,祈禱比懲罰更能改正一個人。因此,當祈禱代替懲罰出現時,痛苦就會被解除,祈禱便會取代痛苦,從而改正身體。
這就是我們聖賢所說的“通過托拉獲得獎賞,通過苦難得不到獎賞”的含義。我們必須明白,遵循 托拉的道路比苦難之路更成功,也帶來更多益處。這是因為適合接受更高之光的容器(Kelim)更寬廣,能夠與祂產生粘附(Dvekut)。
這就是“他被迫直到他說‘我想要’”的含義。這意味著創造者說:“我想要下層較低者的美德。”
祈禱的意義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的:“創造者渴望義人的祈禱”,因為通過祈禱,容器(Kelim)被造就,以便創造者日後給予豐富,因為存在一個合適的容器(Kli)來接受豐富。
7. RABASH,第19篇文章(1985),“來,去見法老 - 1”
我們應該關注……並相信,即使處境再糟糕,也不要逃避,而要始終相信創造者能夠幫助並給予他説明,無論他需要的是一點點説明還是很多幫助。
事實上,一個明白自己需要創造者給予他很多幫助的人,因為他比其他人更糟糕,他的祈禱更適合得到回應,正如經文所寫:“耶和華靠近心破碎的人,拯救精神痛悔的人。”
8. RABASH,第10篇文章(1986),“關於祈禱”
我們的聖賢說過:“‘你們應當努力’就是祈禱,是內心的努力。”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他們將祈禱稱為“內心的努力”。這是因為一個人必須在自身上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消除愛自己,並承擔起獲得給予的容器的重任。因此,渴望獲得給予的容器,就必須努力使自己渴望,祈禱獲得給予的力量。
9. 巴哈蘇拉姆,第56封信
一個人應該用祈禱來支撐自己,“願祂賜予我們,等等,使我們的勞作不至於徒勞”,因為祈禱需要巨大的成功。
你也應該知道,在祈禱過程中,內心的付出和努力,比起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事情,是最可靠、最有保障地達到目標的。
10. 《光輝之書》,《出埃及記》,“歎息、哭泣和呼喊”,第356-357頁
一個人祈禱、哭泣、呼喊,直到嘴唇再也無法動彈,這才是發自內心的完整祈禱。它絕不會空手而歸,而是他的祈禱會被接受。這種呼喊是偉大的,因為它能將一個人的審判從他一生的歲月中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