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balah Library
Continue Reading ->

摘录自资料来源

世界卡巴拉大會 - 與「除祂之外,沒有其他」連結 - 2025年5月

第六課:大眾的禱告以顯現唯一

摘錄自資料來源


1. 拉巴什,第15篇文章(1986年),“大眾的祈禱”

《光輝之書》,它勸誡那些內心有需求的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所處的狀態,因為他們看不到上帝工作的進展,並且相信所寫的話(申命記30:20):”要愛耶和華你的上帝,聽從祂的聲音,緊隨祂;因為這是你的生命,是你的日子長久。」他們意識到自己缺乏愛與Dvekut(黏附/緊貼),無法在妥拉中感受到生命,也不知如何為靈魂尋求指引,以在自身器官中體會文本所言。

建議是為整個集體祈求。換言之,一個人如果感到自己缺乏某物並祈求滿足,不應聲稱自己是例外或比集體更值得。相反,“我住在我的子民中”,意思是我為整個集體祈求,因為我希望達到一種狀態,即我對自身毫無顧慮,只關心創造者是否滿足。因此,創造者是否從我身上接受喜悅,或從他人身上接受同樣的喜悅,對我而言毫無區別。

換言之,他祈求創造者給予我們這種理解,這被稱為「全然為創造者」。這意味著他將確信自己並非自欺欺人地認為想要給予創造者,或許他實際上只是在思念自己的愛自己,即他會感受到喜悅與愉悅。

因此,他為大眾祈禱。這意味著,如果集體中有一小部分人能夠達到與創造者合一的Dvekut(黏附)目標,而這將使創造者接受比他自己接近創造者所接受的滿足感更多,他便排除自己。相反,他希望創造者幫助他們,因為這將帶來比他自己工作所接受的滿足感更多的滿足感。基於這個原因,他為大眾祈禱,祈求創造者幫助整個集體,並給予他們那種感覺——他們從能夠給予創造者、使祂獲得滿足中接受滿足。

由於一切都需要從下而上的覺醒,他給予從下而上的覺醒,而其他人將從上而下接受覺醒,創造者知道這對創造者更有利的人將接受覺醒。

由此可知,如果他有力量祈求這樣的祈禱,那麼他必定會面臨真正的考驗──如果他同意這樣的祈禱。然而,如果他知道自己所說只是口頭承諾,當他看到身體與這樣的祈禱相悖時,他又能做些什麼呢?這樣的祈禱要求純粹的給予,不帶絲毫接受的意圖。

這裡只有著名的忠告──向創造者祈禱,並超越理智相信創造者能幫助他及整個集體。

2. 拉巴什,第15篇文章(1986年),《大眾的禱告》

我們可以理解大眾祈禱的重要性,正如經文所寫:「我住在我的百姓中。」《光輝之書》說:「人不可離開百姓,因為創造者的憐憫始終與全體百姓同在。」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請求創造者給予他給予的容器,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祂是整個大眾祈禱的,你們也要憐憫這個大眾。這是因為這樣做表明他的目的是讓創造者給予他純粹給予的容器,正如經文所寫:“創造者的仁慈始終籠罩著整個民族。”眾所周知,從上而下沒有一半給予的事情。這意味著當從上而下給予豐富時,它是為整個集體而給予的。

3. 拉巴什,文章編號7(1986),《大眾禱告的重要性》

巴·哈蘇拉姆解釋了大眾祈禱的本質,即一個人為集體祈禱;這被稱為「大眾祈禱」。這就是為什麼大眾祈禱被稱為「善意之時」。當一個人為自己祈禱時,他會有誹謗,並質疑自己的祈禱是否真正值得被接受。但當他為公眾祈禱時,就不再需要審查他,也不再需要看他是否值得他的祈禱被應允。

這就是為什麼說大眾的祈禱被稱為“善意之時”,而他的祈禱會被回應。

4. 拉巴什,文章編號217,《奔跑吧,我所愛的》

有一個偉大的原則:人自己被稱為“創造物”,意指僅他一人。除他之外,已視為聖潔的Shechina(神性)。因此,當他為同時代的人祈禱時,被視為在為流放中的聖潔Shechina祈禱,因其需要一切拯救。這就是永恆的意義,而正是透過這種方式,憐憫之光得以顯現。

我們只為大眾祈禱的另一個原因是,需要顯現憐憫之光,即給予之光。有一條規則,就是沒有等價物就無法接受任何東西。相反,必須始終存在等價物。

因此,當他為自己祈求憐憫時,他實際上是在為自己接受。而且,他祈禱得越多,不但沒有為「Kli」(容器)準備等價物,反而在他內部形成了接受的火花。

結果,他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他本應準備給予的容器,卻在準備接受的容器。 「黏附於祂的屬性」具體意味著「祂如何仁慈,你便如何仁慈」。

因此,當他為公眾祈禱時,透過這種祈禱,他參與了給予。他祈禱得越多,他就越能形成給予的容器,從而使被稱為「仁慈」的給予之光得以顯現。

藉由接受仁慈之光,便有了後來顯現「恩典」特質的能力。

5. 《光輝之書 》導言,《妥拉與祈禱》,第183條

我們所做的祈禱是為聖潔的Shenchina(神性)進行改正(修復),以向她延伸豐富,滿足她的一切缺乏。因此,所有祈求都以複數形式表達,如“給我們來自你的知識”,或“帶我們回到你的托拉中,我們的父親”。

這是因為祈禱是為整個以色列,因為聖潔的Shenchina(神性)中存在的一切都存在於整個以色列中。她所缺乏的,整個以色列也缺乏。因此,當我們為整個以色列祈禱時,我們就是在為聖潔的Shenchina(神性)祈禱,因為它們是同一的。因此,在祈禱之前,我們必須察看Shenchina(神性)中的不足,以知曉她需要被糾正和填補的部分。

6. 光輝之書為所有人,瓦葉希 [雅各活著],“聚集起來,我要告訴你們”,第514-516條

世界上所有的祈禱,大眾的祈禱,都是祈禱。但一個孤獨的祈禱不會進入神聖的國王面前,除非帶著巨大的力量。這是因為在祈禱進入其應得的位置並被加冕之前,創造者會觀察它,審視它,並審視那個人所犯的罪過和美德,而他對大眾的祈禱則不會這樣做,因為其中許多祈禱並非出於義人,它們都進入創造者面前,而祂不會注意到他們的罪惡。

「祂聽窮人的祈禱。」祂轉動祈禱,從各方面察看,並考慮祈禱是出於何種意願,是誰祈禱了這祈禱,以及他的行為如何。因此,一個人應當在集體中祈禱,因為祂不輕視他們的祈禱,即使他們並非全都懷有善意和真心,正如經文所記:「祂垂聽窮人的祈禱。」祂只察看個人的祈禱,但對於大眾的祈禱,祂不輕視他們的祈禱,即使他們不配。

「祂聽窮人的禱告」表示他接受他的禱告,但這是一個與集體混雜的個人。因此,他的禱告如同集體的禱告。那麼,與集體混雜的個人是誰呢?是雅各,因為他包含兩方面-右線和左線,亞伯拉罕和以撒,他呼喚他的兒子們並為他們禱告。

而那完全被應允的禱告是什麼?就是以色列的子孫在流放中不致滅亡。這是因為凡為Shenchina(神性)所求的禱告,都必完全被應允。當以色列人在流放中,Shenchina(神性)與他們同在。因此,這禱告被視為是為Shenchina(神性)所求的,因而完全被應允。

7. 《光輝之書 》[雅各出走],第284-285條

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祈禱,都應將自己融入公眾之中,融入眾多的公眾之中,正如以利沙對書念婦人說:"你要為自己向國王說情,還是向軍隊的隊長說情?」「你願意為我向王說情嗎?「因為那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是天穹的」王權「統治並審判世界之日。那時,創造者被稱為」審判之王“,因此他告訴她:”你願意為我向王說情嗎?“因為他稱創造者為”王"。

她回答說:「我住在自己的百姓中。」換句話說,她表示:「我不想被高舉,只想與眾人同在,不離開公眾。同樣,一個人應該融入公眾,不突出自己,這樣誹謗者就不會注意到他並提及他的罪過。

8. 拉巴什,文章編號5(1991),“‘義人的善行就是世代’在工作中的含義是什麼?”

我們懇求創造者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能為祢而行一切行為,即為了創造者。否則,即如果你不幫助我們,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將僅為自身利益。也就是說,“如果不”,即"如果你不幫助我們,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將僅為自身,為自身利益,因我們無力戰勝自身接受的願望。因此,幫助我們能夠為你工作。因此,你必須幫助我們。“這被稱為”為了你的緣故而做",即做這件事,給予我們給予的願望之力。否則,我們注定滅亡;我們將繼續停留在為了自身利益而接受的願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