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balah Library
Continue Reading ->

摘錄自資料來源

世界卡巴拉大會 - 與「除祂之外,沒有其他」連結 - 2025年5月
課程2:相信創造者是至善者只行善
摘錄自資料來源


1. 拉巴什,文章編號1(1987),“至善者只做善事,對好的和壞的都一樣”

我們說:“所有人都相信”,等等,“至善者只做善事,對好的和壞的都一樣。”我們應該在工作中理解這一點,即那些渴望接近創造者的人,他們將此視為“好的”,意味著這是他們所期待的一切——也就是與創造者獲得Dvekut(結合/粘附)。因此,為何在此要解釋「對好的行善,對壞的也行善」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談論的是一個渴望達成善的人,而他將善視為與創造者的“Dvekut”的(結合/粘附),那麼,為什麼他們卻被視為“壞的”呢?相應地,我們又該如何定義「善」的程度呢?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引入創造的目的,我們知道它是「對祂的創造物行善」。因此,當我們說「所有人都相信」等時,「至善者只行善」意味著,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善者的行為就是行善」。然而,我們相信祂既對壞的行善,也對好的行善,這意味著壞的(容器)也會接受喜悅和快樂。

根據字面意思,我們應該說「壞的」是指那些對他人行惡的人,即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福祉,而不關心給予他人。而「好的」是指那些樂於對他人行善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好的」。因此,我們應將「至善者只做善事,對壞人行善,對好人行善」解釋為:那些沉溺於愛自己的本性之中的壞的(容器),也將接受喜悅與快樂。

根據我們所學的規則——在為了接受而接受的容器上面存在限制與隱藏,光不會再次照耀在那裡,此處將永遠是沒有光的空間, 這種限制被稱為“Tzimtzum Aleph”(第一次限制),它永遠不會被撤銷,但“Tzimtzum Bet”(第二次限制)將被撤銷。然而,那些為了接受而接受的人永遠無法接受到光——那麼,「對壞的行善,對好的行善」如何成立呢?畢竟,他們沒有容器接受來自上方的豐富,而這被稱為「對祂的受造物行善」。

巴·哈蘇拉姆曾說,一個人有兩種Kelim(容器):1) 給予的容器,2) 接受的容器,卡巴拉稱前者為Kelim de Panim(前面的容器),即給予的容器;而後者為Kelim de Achoraim(後面的容器),即接受的容器。給予的容器被稱為“好的容器”,有些人只能透過好的容器來改正自己。這意味著他們只能透過給予的容器將意圖導向為了給予,而不能更多。其他人則能夠獲得更高的獎賞,也就是他們可以同時透過接受的容器來給予。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應將“至善者只做善事,對壞的行善,對好的行善”的含義解釋為:一個人應相信創造者從上而給予幫助,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言:“一個前來淨化的人必得到幫助。”因此,當他們祈求創造者給予他們力量,使他們能夠將行為導向為了給予,祈求完整的祈禱時,這意味著創造者將幫助他們獲得戰勝為自己接受的容器的力量,從而能夠給予,這樣他們就能處於給予的狀態。這被稱為“對壞人”,指的是接受的容器。而「對好人」則指給予的容器。兩者都應懷有為了創造者的意圖。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說一個人希望創造者使他更接近祂的工作,以便他能將工作指向創造者,這樣的人被稱為「壞的」。根據上述,這意味著那些希望接受的容器——被稱為「壞的Kelim(容器)」——也接近創造者的人,我們稱他們為「壞的」。由此可知,當我們談論那些將被改正以實現給予的「壞」的Kelim(容器)時,其程度高於「好的」容器,因為「好的」意味著他希望創造者賦予他戰勝它們的力量,並以給予為目標。



2. 巴·哈蘇拉姆,《我聽到的》,第34篇文章,“土地的優勢”

從書籍和作者那裡我們得知,創造者是仁慈的。這意味著,祂的天道指引對下層受造物而言顯得是善的,是在行善,而這就是我們必須相信的。

因此,當一個人考察世界的行為,並開始考察自己或他人,看到他們在天命之下遭受苦難而非享受快樂,這與祂的名字——行善的善者——不相符時,他很難說天命是在以善的方式行事、行善並給予他們豐富。

然而,我們必須知道,在這種狀態下,當他們無法說創造者只給予善時,他們被視為邪惡,因為苦難使他們譴責創造者。只有當他們看到創造者給予他們快樂時,他們才會為創造者辯護。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誰是義人?就是為創造者辯護的人,」意思是說,他認為創造者以義的方式引導世界。


3. 巴‧哈蘇拉姆,第55封信

「義人。」指的是一個處於創造者世界的人,卻始終感受到美好愉悅的感官體驗,並處於持續的愉悅之中。因此,他始終祝福創造者,因為創造者創造了他,並為他提供了這樣一個美好而愉悅的世界。他當然無需明確說出這些話,因為這些感覺本身就是他祝福創造者的祝福,[…] 這就是為什麼他被稱為“義人”(也稱“公正”),因為他為創造辯護,並感受到它本來的樣子。


4. 拉巴什,第28篇文章(1987年),“在工作中'不添加'和'不減去'指的是什麼?”

他必須超越理智相信,並想像自己已經因對創造者的信念而獲得回報,這種信念在他器官中得以感受,他看到並感受到創造者正以行善者的身份引導整個世界。儘管當他以理智審視時看到相反的景象,他仍應超越理智工作,並使之在他看來彷彿他已能在器官中感受到:創造者確實以行善者的身份引導世界。

在此,他獲得了目標的重要性,並由此獲得生命,即因接近創造者而感到喜悅。此時,一個人可以斷言創造者是善的,行善的。


5. 巴‧哈蘇拉姆,第1封信

人人都相信私人的天道,卻不黏附於它。

原因在於,一個外在的、污穢的思想……不能歸因於創造者,因為創造者是「行善者」的化身。然而,只有真正的創造者僕人才會獲得對私人神意的認識,即他造成了所有先於它的原因,無論是善的還是惡的。然後他們才遵循私人神意,因為所有與純潔者相連的人都是純潔的。

由於守護者與被守護者合而為一,善與惡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他們都被愛著,都是清晰的,因為他們都是創造者容器的載體,準備好榮耀祂獨特性的顯現。這透過感官被知曉,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最終知道,所有行為和思想,無論是善是惡,都是創造者容器的載體。祂預備了他們,他們從祂口中而出,在改正的終點,這一切將為所有人所知。

然而,在這之間,卻是一段漫長而充滿威脅的流亡。主要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看到某些錯誤行為時,他會從自己的程度中跌落(並執著於著名的謊言,忘記自己如同在砍伐者手中的斧頭)。相反,他認為自己是這行為的主人,忘記了一切後果的根源,忘記了一切都來自於祂,世界上除祂之外,沒有其他操作者。

這就是教訓。儘管他一開始就知道,但在需要的時候,他無法控制這種意識,將一切歸因於原因,這導致他站在天平的美德的一邊。


6. 拉巴什,第44篇文章(1990年),“在工作中,什麼是可選的戰爭-2?”

一個人必須相信,這種隱藏,即一個人不覺得世界上有一位國王,是創造者所為,這被稱為“Tzimtzum[限制]的改正”。然而,一個人必須相信並付出巨大努力,直到他透過自己的器官感受到創造者是世界的領導者。而且不只是領導者!相反,一個人必須相信,祂的天道指引是以善行和行善的方式進行的。一個人必須盡自己所能去實現這一點。


7. 拉巴什,《聽啊》,第16篇文章,“在工作中,什麼是耶和華的白天和耶和華的夜晚?”

那些等待耶和華的白天的人,意味著他們正在等待獲得超越理智的信念,這種信念將如此堅定,彷彿他們親眼所見,確信無疑,創造者以行善的方式看顧著世界。

換句話說,他們不希望看到創造者如何以「行善者」的身份引導世界,因為看見與信念相矛盾。換言之,信念恰恰在於與理智相反之處。當一個人做與理智相悖之事時,這便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

這意味著他們相信創造者對受造物的引導是以行善的方式進行的。儘管他們無法以絕對確定的方式看見,但他們不會對創造者說:“我們想要以理智所能理解的方式看見善與行善的本質。” 相反,他們希望它作為超越理智的信念留在他們心中,但他們懇求創造者給予他們如此強大的力量,使這種信念變得如此堅固,彷彿他們能在理智範圍之內看見它,以至於不再有信念。這就是那些渴望遵循創造者的人所稱的「耶和華的白天」。


8. 拉巴什,第28篇文章(1988年),“什麼是,祂的天道指引是隱藏的也是顯現的?”

我們被告知要相信祂的天道指引-祂以善和行善的方式引導世界。我們必須相信,創造的目的在於祂希望對祂的創造物行善。我們必須相信,儘管我們承受著上帝降臨的苦難。然而,我們應該相信,我們因不遵守創造者命令的Mitzvot(誡命/善行)而遭受的懲罰,並非出於報復,如同血肉之軀因命令被違背而榮譽受損時所施加的懲罰。相反,這裡涉及的是改正。

也就是說,一個人因不遵守創造者的誡命而遭受的折磨,是因為給予妥拉和誡命是為了人的緣故。透過它們,人可以獲得能夠接受創造者為祂的創造物準備的喜悅和快樂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