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 Bo [來]
“來,到法老那裡去!因為我使他和他臣僕的心剛硬了,為要顯將我的這些標記放在他裡面。”
解經者們對“我使他心剛硬”這句話提出疑問:既然創造者使他心剛硬,意味著創造者拒絕了他的選擇,那為什麼是他的錯呢?他們也對“到法老那裡去”這句話提出疑問:這句話應該說“去見法老”,因為“來(Bo)”的意思是“讓我們一起去”,意味著創造者將與摩西一同前往。
為了理解以上內容,我們應該從經文開始:“我們的聖賢們說:‘一個人應該始終視自己一半有罪,一半無罪。如果他履行了一條誡命,他就有福了,因為他已將自己判處到天平的美德的一邊。’”(Kidushin 40b)
我們應該問:1)一個人明知自己的罪孽比誡命(Mitzva)多,怎麼能說自己是一半一半呢?2)“如果他履行了一條誡命(Mitzva),他們就判定自己到天平的美德的一邊。但他們說“總是”,意思是即使他已經判定自己有美德,他也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半一半。那麼,當他已經履行了一條誡命(Mitzva)時,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3)如果他知道自己的美德多於罪孽的話,為什麼他必須說“一半一半”呢?
我們的聖賢說過:“任何一個比朋友更偉大的人,他的傾向比他更大”(《住棚節》52a)。我們應該問,為什麼他應該受到如此嚴厲的懲罰,以至於如果他是偉大的話,他會比一個渺小的人擁有更多的邪惡的傾向呢。
事實是,我們的聖賢來教導我們創造者的工作,教導我們如何擺脫邪惡的傾向的統治。因此,他們教導我們,一個人不應該說,由於他美德少、罪孽多,他就不能再決定從此以後走上創造者的道路;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罪過多、美德少,所以處於邪惡的掌控之下,並得出結論,這一切都源于他生來就有邪惡,無法擺脫邪惡的掌控。
一個人被賦予的選擇,即選擇美德,是專門針對善惡力量均等的人的。在那時,他可以選擇良善。但對於那些邪惡大於良善的人來說,他再也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
我們的聖賢們說過:“一個人總是要視自己有一半有罪”,正如“任何一個比朋友更偉大的人,他的傾向比他更大”表達的那樣。如果一個人變得偉大,卻仍然保留著他變得偉大之前的邪惡,那麼他就會有很多良善,也有一些邪惡,這樣一來,就無法做出選擇。正如邪惡多於良善則無法選擇一樣,良善多於邪惡則也無法做出選擇。
因此,一個偉大的人,意思是他的良善是偉大的,他的邪惡必定會從上而下地增加,這樣他的良善就與邪惡的程度完全相同。然後,當兩者相等時,就可以做出選擇了。
因此,如果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良善很少,他就應該知道他的邪惡也很小。儘管他知道自己犯了許多罪孽,但他仍然應該知道,從上面,他身上的邪惡因良善的減少而減少,這樣他才能做出選擇。至於他所作的諸多邪惡,可以通過地獄、或出於敬畏或愛的悔改來改正。
至於行為而言,從今以後,有了可以減少邪惡使其不大於良善的改正,這樣他就可以選擇。
因此,一個人總是可以選擇,因為在他履行一項誡命(Mitzva)之前,儘管他有很多邪惡,但邪惡的權威並不大於良善的權威。在他履行一項誡命並判決自己去到天平的美德一方之後,他的邪惡就增加了,這意味著邪惡被賦予了權力,以至於可以與良善同等程度地統治。因此,他也是一半一半。
由此我們就能理解“來一起到法老那裡去,我使他的心剛硬了”這句話的含義了。一旦法老決定站在天平的美德的一方,並說道:“耶和華是正義的”,他就變得偉大了。因此,他再也無法做出選擇了。因此,創造者需要使他的心剛硬起來,也就是增加他的邪惡,因為只有這樣,才有選擇的餘地。
由此可見,使他的心剛硬起來,並沒有剝奪他選擇的能力。相反,他被賦予了做出選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