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一個人只在心渴望的地方學習
"一個人只在自己心渴望的地方學習"(Avoda Zarah 19)。
我們應該理解為什麼一個人要在自己心渴望的地方學習。根據這樣一個法則,一個人只在他的心渴望的地方學習,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不想這樣做,就不可能教給他道德倫理。既然一個人不想聽勸誡的話,那麼一個人怎麼能勸誡自己的朋友呢?
我們還需要理解我們的聖人所說的:”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安息日119)。相應地,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看到自己的做法是邪惡的,需要改正的話,那麼,他怎麼能改正自己的缺陷呢?據此,一個人應該永遠保持在腐敗的狀態中。
事情是這樣的,眾所周知,一個人被創造的本性是只想讓自己高興。因此,他所學的一切,都想從中學習到如何接受快樂去享受。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享受快樂的話,他就不會學習其他他的心想要的東西,因為這是他的本性。
因此,一個人如果想更接近創造者,能夠學習顯示如何給予創造者的方法的東西的話,他就必須向創造者祈求,讓他有一顆不同的心,正如經文所寫的那一:"上帝啊,請為我創造一顆純潔的心,"。
換句話說,當有了另一顆心,也就是心中的願望是一種給予的願望時,他所學的一切都會顯示出只對創造者進行給予的事物的方式。然而,他決不會看見違背心的東西,正如關於心的說法:"我要把你裡面的鐵石之心去掉,我要給你一顆肉心"。
另外,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因為他只在自己的心渴望的地方學習。而因為他的心想享受快樂,而一個人不會享受缺陷,所以一個人不會在那裡享受快樂,這樣一個人也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缺陷。
對此唯一的建議就是祈求創造者給他一顆不同的心,意思是讓他明白,沒有什麼比把滿足帶給創造者更好的了。
在那時,他就能看到自己的缺陷,因為具體來說就是明白如果他看到了自己的缺陷的話,他就能為自己獲得美德,因為他能改正那一缺陷,否則他就會保留他的所有缺陷。
由此可見,債務是他的特權。到那時,一個人就可以檢視缺陷,並改正它使它變成美德,不像一個沒有在改正上工作,並因此永遠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