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選擇生命'。拉比-伊實梅爾(Tanna Rabbi Ishmael)說,這是一門手藝。從這裡開始,聖人們說,一個人必須教他的兒子一門手藝。如果他不教他的話,他就必須教他自己。原因何在呢?’"這樣他就會活著。(《耶路撒冷塔木德》,Kedushim,第 1 章,第 7 條)
這意味著,學習一門手藝是一項 Mitzva(戒律),並且它屬於 "選擇生命 "的範疇。那麼,為什麼神學院沒有做出這樣的安排,讓每個學生都學習一門手藝呢?
《Kedushim》(第 30 頁 b)中写道:"我們怎麼知道要教他一門手藝呢?拉比-希茲基亞(Rabbi Hizkiya)說,他叫’與你愛的女人一起看見生命’。如果一個女人,一個真正的女人。就像他必須娶她為妻一樣,這樣他必須教她一門手藝。如果它是托拉,就像他必須教他托拉一樣,他也必須教他一門手藝”。那麼,他們為什麼對此毫不介意呢?
在《托斯弗特(Tosofot)》的《Kama de Kidushin》一章中写道:”拉比-埃利澤爾(Rabbi Eliezer)的兒子拉比-約西(Rabbi Yosi)以拉班-本-加姆利爾(Raban Ben Gamliel)的名義說:’任何一個已經掌握一門手藝的人就像一個圍著柵欄,動物和牲畜進不來,路人也進不去,也看不到裡面的東西的葡萄園’”。
"我們應該問,一門手藝和一個動物無法進入的有柵欄的葡萄園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還有,路人不能進入葡萄園是什麼意思?手藝在此有何幫助?還有,他們看不到在葡萄園裡面的東西,為什麼他們看到裡面的東西會有那麼大的影響,以至於值得從事一門手藝而不是托拉呢?"
《Kedushim》(29a)中写道 "拉比-耶胡達(Rabbi Yehuda)說:'任何一個不教他的兒子手藝的人,就是在教他做強盜。強盜,你能想像嗎?'"。從《耶路撒冷塔木德》看來,這屬於 "做!"的範疇,出自 "選擇生命 "的經文,拉比-希茲基亞(Rabbi Hizkiya)則出自 "看見生命 "的經文,而從拉比-耶胡達(Rabbi Yehuda)看來,他會違反 "不要搶劫 "的規定,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就好像他教他去搶劫一樣。"
關於手藝,我們在先賢的話語中發現了爭議: "巴-卡夫拉( Bar Kafra)說:'一個人應該經常教自己的兒子乾淨和容易的手藝。'它是哪一種手藝呢?拉比-耶胡達(Rabbi Yehuda)說:'犁溝的針'"。拉希的解釋是:"犁溝的針,它的針腳是在犁溝中構成、犁線,就像犁的犁溝一樣"(Kidushin 82a)。
後來在《革馬拉(Gemara)》中,”拉比塔尼亞(Tania Rabbi)說:’沒有任何手藝會從世界上消失(意思是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一個看到他的父母的手藝精湛的人是幸福的,看到他的父母的手藝有缺陷的人是不幸的'"。
世界不能沒有香水,也不能沒有鞣革的惡臭[惡臭的手藝]。手藝是香水的人是幸福的,手藝是鞣革的人是不幸的。世界不能沒有男性,也不能沒有女性。他的孩子是男性的人被祝福的;他的孩子是女性的人有禍了。
我們應該問:1)為什麼他先說他的父母,然後說他自己,最後說他的兒子呢?2)當他說 "他的父母......的人有福的 "是什麼意思?它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畢竟,他無法改正他的父母。由此可見,他是在為過去哭泣,而我們的聖賢們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改正的只與現在和未來有關,而與過去無關。
"拉比奈何伊(Rabbi Nehorai )說:'我放棄世上所有的手藝,並且只教我的兒子托拉,因為世上的任何手藝都只能在他年輕時發揮作用,但當他年老時,他就會被扔到饑荒中。但托拉卻不是這樣,它在一個人年輕時支撐他,並且在他年老時給他目標和希望'"。
拉希(Rashi)的解釋是,任何手藝都不會在一段時間後產生回報,而是它們的回報就在當時那一時間。但托拉的獎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產生的,即使是現在不能從事托拉的病人或老人,也會從過去吃到托拉帶給他的獎勵(Kidushin 82a)。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一個人在孩提時代從事托拉,他所得到的獎賞與他年老時得到的獎賞是相同的是什麼意思,以至於我們可以說是托拉維持養育了他呢?此外,根據上述說法,這意味著他是一直在利用托拉,這與我們聖賢們的話(《Avot》第 4 章)相悖。我們應該按照聖賢們教導我們的方式來解釋上述內容。
但在闡釋上述所有內容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人被創造的目的是什麼。在神聖的著作中解釋說,其原因是為了取悅祂的創造物,因為它就是善者行善的方式。
另外,《米德拉士拉巴/Midrash Rabbah》(Beresheet,第 8 章)中也有解釋:"服役的天使們對創造者說:''人是什麼,禰要紀念他,並且人子又是什麼,禰要照顧他?'禰為什麼要這樣麻煩禰自己呢?'"祂對天使們說,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有一座塔,塔里擺滿了豐富的食物,卻沒有客人。國王有什麼快樂呢?他們對祂說:'世界的主人,請做禰所喜悅的事吧。
"這解釋了一個人被創造的原因是創造者想對他們好。這就是創造者創造萬物的原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會問:如果創造者的目的是為了行善的話,那麼為什麼萬物要遭受痛苦和悲傷,而接受不到創造者想要給予他們的喜悅和快樂呢?
《光輝之書》解釋說:"任何吃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人不敢看自己的臉"。也就是說,每一份免費的禮物當中都有羞恥的缺陷。
為了不讓我們吃到羞愧的麵包,也就是說,為了讓創造者的禮物完整無缺,祂給了我們一個工作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 "選擇的工作"。通過它,我們可以毫無羞羞恥地從創造者那裡接受一切豐富。
當一個人遵守托拉和戒律時,當他在工作中仍然感覺不到任何味道時,他必須以信念的方式來遵守一切,因為當世界的天道指引掩蓋了創造者的面容時,在信念的基礎上遵守托拉和戒律是可能的。
在這種時候,就有了選擇的問題,要厭惡邪惡,選擇良善。做出選擇後,一個人就能改正自己,使他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是為了獲得回報,而是為了創造者。
當一個人在工作中感覺不到任何快樂時,他就會習慣於去做事情,即使沒有回報。因此,之後,當他得到托拉內在性的獎勵,接受快樂之光的獎勵,當他將處於創造者的面孔的啟示狀態時,他仍然能夠接受這些快樂,只是因為一個誡命。
也就是說,創造者的目的是讓一個人獲得上層更高的快樂,因為這是創造的目的,但不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他並不是為了取悅自己而接受快樂。相反,他的目的是為了給予而接受。這就是建造創造者的隱藏之處的全部目的。
因此,在隱藏期間,一個人有工作的餘地,"如牛負軛,如驢負重 "地承擔起對上天的敬畏,使自己習慣于為創造者服務,而不是為了得到獎賞。
根據上文所述,我們被賦予的主要工作是信念,而信念是敬畏上天的品質。獲得對上天的敬畏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正如我們的先賢所說:”難道對上天的敬畏是一件小事嗎?"(Berachot 33b)。
這意味著,我們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對上天的敬畏,然後再去努力自己承擔起對上天的敬畏。如前所述,他們說:"對摩西來說,它是一件小事。"意思是說,比摩西的程度小一點的程度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儘管我們無法理解對上天的敬畏怎麼會是這樣一件偉大的事情。
畢竟,誰不敬畏上天呢?即使一個人每天只祈禱一次,只吃符合猶太教教規的潔淨食物,我們也已經說他敬畏上天了。因此,在這裡我們應該說,我們的聖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敬畏上天;因此,他們決定並說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而我們必須首先瞭解什麼是敬畏上天,也就是它是這樣一件偉大的事情,以至於我們的聖人們說:"最後,在一切都聽到之後,敬畏上帝並遵守祂的誡命,因為這是人的全部"。什麼是 "因為這就是人的全部"呢?拉比-艾拉紮爾( Rabbi Elazar)說:"創造者說:'整個世界只是為了這個而被創造的;這個等於整個世界--也就是整個世界只是為了命令這個而被創造的'"(《貝拉霍特》6b)。
這意味著,我們的一切生命都取決於對創造者的信念,因為這被稱為 "容器"(Kli),通過它我們可以獲得我們世界的一切,我們在這裡從事托拉和戒律方面的工作。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信念的程度。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我們的聖人們所說的話,正如拉希(Rashi)所解釋的:"創造者將亞伯拉罕的信念視為美德和 Tzedakah[正義/慈善]"。我們必須理解為什麼信念被稱為 Tzedakah[正義/慈善],以及在Tzedakah[正義/慈善]和信念之間有什麼聯繫。
如果一個人工作是為了給予,而不是為了得到自己的快樂的話,這就好比一個人給了他的朋友一百英鎊,卻不想要這一百英鎊的回報,或者一個人給了他的朋友一百英鎊,卻想要一套衣服或一個衣櫥作為回報。沒有人會說那個用一百英鎊換一套西裝的人非常慷慨,心地善良,可以給商人一百英鎊,因為他的努力換來了回報。
但是,當一個人給朋友一百英鎊而不求任何回報時,他肯定是心地善良,想要給予 Tzedakah[正義/慈善]。
因此,一個以信念為基礎為創造者服務的人,他的工作不是為了獲得回報。否則的話,如果他的基礎不是信念的話,那麼他就專門屬於那些想通過勞動獲得回報的人,因為他總是想擺脫信念,而只在知識上下功夫。
通過為創造者服務而不是為了獲得任何回報,這被稱為與創造者的 "粘附"(Dvekut),意思是我們因此而粘附於 "生命的生命",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說:"粘附於祂的品質,因為祂是仁慈的,所以你也是仁慈的"(《安息日》133b)。也就是說,創造者給予下面接受者恩惠,所以一個人也應努力給予。
當一個人達到這樣的程度,能夠以此為目標為創造者服務時,他就會得到創造者以善待祂的創造物為目標而思考的精神的快樂,因為在那時創造者給予的禮物是完整的,沒有羞恥的麵包的瑕疵在裡面。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說:"拉比-梅爾(Rabbi Meir)說:’學習托拉-利什瑪(Lishma 為了她的緣故(以給予為目的)的人,會得到許多獎賞'"(Pirkei Avot,第 6 章)。
信念也被稱為誡命( Mitzva)。有托拉,就有戒律,正如巴哈蘇拉姆( Baal HaSulam )對先賢的話的解釋:"如果他履行了一項誡命的話,他就很高興,因為他將自己和世界判給了天平的美德的一方"(Kidushin 40b),而一項誡命就意味著信念。根據上文所述,信念、對上天的敬畏和戒律是同一件事,但各自指向不同的形式。
現在,我們可以對上述內容進行解釋了,即《耶路撒冷塔木德》以拉比-伊實梅爾的名義提出的 "選擇生命--這就是手藝",他必須教導他的兒子手藝,這就是指信念。這件事被稱為 "手藝",因為這是一門偉大的學問,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說:"敬畏是小事嗎?"
"手藝 "一詞主要是指依靠行動的東西,而學習科學、醫學、工程學或某種品質的人,這被稱為 "智慧",而不是 "手藝",因為它與大腦有關,而與其他器官無關。
因此,既然信念的問題是超越理智的品質,而信念是與理智相悖的,因為一個人恰恰可以在理智達不到的地方談論信念,而這只是一種力量,即通過力量接受天國的重擔,"如牛負軛,如驢負重"。因此,信念被稱為 "手藝"。
這裡涉及到 "選擇生命 "一節中的選擇的問題。父親必須教他的兒子這門手藝,如果他不教的話,他的兒子就必須自學。原因是什麼呢?"這樣你就可以活下去",意思是說,沒有信念就不可能獲得托拉的生命。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解釋拉比希茲基亞(Rabbi Hizkiya)所說的話,即教導兒子的義務來自於 "與妻子一起看見生命 "這節經文,意思是說,沒有信念的戒律,就不可能得到生命的獎賞,因為具體來說,通過信念,他得到了粘附生命的獎賞。自然,他因粘附生命而擁有了生命,因為沒有信念的托拉不被視為生命。
這就是為什麼他說,既然他必須教導他托拉的話,那麼他也必須教導他手藝,因為當托拉建立在信念的基礎上時,就有可能感受到其中的生命,然後我們就會看到,它是以 "因為這就是你的生命和你日子的長短 "的方式進行的。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可以解釋上述《托斯弗特(Tosofot)》中所寫的內容:"任何掌握了一門手藝的人,就像一個有圍欄的葡萄園"。我們問,柵欄和手藝之間有什麼聯繫呢?我們應該解釋為,手藝就是信念,因為一個有信念的人,就好像擁有一個有柵欄的葡萄園一樣,這裡的 "葡萄園 "指的是 "萬主之主的葡萄園",意思是指一個人的精神。
在那時,如果他有了信念,就像有了一道柵欄,可以保護他免受一切傷害,因為傷害一個人的精神的東西是外來的思想和邪惡的願望,這被認為是動物和野獸進入了他的園子。
信念使一個人遠離一切疑問,也遠離一切被稱為 "動物 "的邪惡的欲望;也就是動物所做的事情。此外,當一個人承擔了信念的重擔時,不屬於 Kedusha[聖潔]的壞的動物也無法進入,"路人也無法進入"。
也就是說,那些總是違反戒律並悔改的人。他們無法抓住一個有信念的人,因為他們看不到他的內心,因為一個小心翼翼的人總是在信念中工作,在隱藏中工作,那麼,他的意圖就不會被人看穿。
當一個人在 "羅-利什馬(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 "工作時,可以看到他的意圖,因為他希望得到勞動的回報。但如果一個人的工作是基於信念的話,那麼他的想法就會被掩蓋起來,不會向任何人透露,因此他的工作就不會被外人所掌握。
我們應該像拉比-耶胡達(Rabbi Yehuda)所說的那樣解釋:”任何一個不教他的兒子手藝的人,就好像教他去做強盜一樣”。我們的聖人說:”凡是在這個世界上享受而沒有祝福的人,就好像他搶劫了創造者和以色列的集合,正如經文所說:"一個搶劫了他的父親和母親並說'沒有犯罪'的人,是一個毀滅者的朋友"。拉比-帕帕(Rabbi Papa)的兒子,拉比-哈尼納(Rabbi Hanina)說:"他是納瓦特(Navat)的兒子,耶羅波安(Jeroboam)的朋友,耶羅波安(Jeroboam)為他們的天父毀滅了世界"(Berachot第 35 章)。
我們應該理解強盜和納瓦特(Navat)之子,耶羅波安(Jeroboam)之間的聯繫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沒有祝福就享受的人會被視為強盜的原因是什麼。強盜和祝福之間有什麼聯繫呢?事情是這樣的,創造的目的是為祂的創造物造福。為了不讓一個人吃到羞恥的麵包,一個人製造了隱藏的地方,以便讓一個人能夠接受快樂,以便給予創造者。這樣,創造者的禮物就不會有任何瑕疵,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說:"母牛想喂小牛的比小牛想吃的還多"(Pesachim 112a)。
然而,只要一個人沒有做好接受的準備,豐富就不會降臨到下麵接受者身上。因此,在這個世界上享樂的人應該以祝福創造者為目的。也就是說,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為了祝福創造者。
到那時,創造者就會把上層的豐富賜給以色列人,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說:"履行一項戒律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已經把自己和整個世界判給了天平的美德的一方"(《Kedushim》第 40b 章)。換句話說,通過履行戒律,他使創造者給予了以色列人。這就是 "把整個世界判給天平的美德的一邊 "的含義。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享受快樂時,如果沒有祝福,沒有以祝福創造者為目的的話,創造者就不會給予以色列人,因為缺少了以創造者為目的的意圖。
因此,一個人不祝福創造者,只想自己享受,而不是為了創造者的緣故,從而掠奪了創造者和以色列人的集會。因此,他成了 "破壞者的朋友",納瓦特(Navat)的兒子,耶羅波安(Jeroboam),他 "將世界毀滅帶給他們的天父"。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對創造者缺乏信念。這就是為什麼拉比耶胡達說:"任何一個不教他的兒子手藝的人,就像教他做強盜一樣",意思是他教兒子搶劫創造者和以色列的聚集。因此,信念的教導的事情是一項嚴格的義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完全的完整。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解釋他們對學習手藝本身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巴-卡夫拉( Bar Kafra)說:"一個人應該總是教自己的兒子一門乾淨而簡單的手藝"。拉比-耶胡達(Rabbi Yehuda)(Rabbi Yehuda)的解釋是 "犁溝針"。拉希(Rashi)的解釋是:"犁溝的針,它的針腳在犁溝中形成、犁線,就像犁的犁溝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縫合是為了將兩個獨立的事物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這意味著一個人應該與創造者達到形式等同,即 Dvekut[粘附],正如經文所寫的那樣,"並與祂粘附",正如他所解釋的那樣,就像犁的犁溝一樣,意思是把下面的塵土翻轉過來,使它在上面,而上面的塵土則去到下面。
一個人也是如此。人有兩種願望 1)善良的願望,即給予,也就是有信念;2)邪惡的願望,即只為自己而接受,對創造者沒有信念。當一個人出生時,從本質上講,善良的願望對他來說是次要的,他不想使用它,因為使用這種願望是令一個人厭惡的。
相反,邪惡的願望對他來說則是最重要的,每當他可以使用邪惡的願望時,他就會感到無比的欣喜。也就是說,當他能夠滿足自己內心的善良的願望時,他就沒有比這更高的程度了,因為他所希望的就是滿足自己內心的善良的願望。
因此,一個要想粘附創造者的人,就必須使兩者的品質相等,正如我們的先賢們所說:"粘附於祂的品質,祂是仁慈的,所以你也是仁慈的"(《安息日》133b)。換句話說,創造者只想給予下面接受者,一個人也應該明白,他只想給予創造者,而不想為了自己的快樂而接受。這就是一個人在品質的形式等同的工作中的全部目的。
因此,一個人必須像犁地一樣,將自己內心的品質反轉過來,這樣,以前在上面的東西,也就是邪惡的願望,現在就會去到下面,每當他要使用自己內心邪惡的願望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把它視為可憎和卑賤。
反之,以前處於劣勢的善良的願望,現在會處於 "在上面 "的狀態,因此,每當他能為創造者做事時,他就會覺得這種狀態對他來說是一種上升,因為這樣他就會粘附于創造者。
而這只能靠信念。這就是為什麼信念被稱為 "乾淨而簡單的手藝"的原因。說它 "乾淨",是因為其中絕不能摻雜任何自我利益的成分,而只是為了創造者,因為當一個人相信創造者的偉大時,他除了整日整夜地粘附于創造者之外,便再無其他願望或渴望。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 "潔淨"的原因,意思是只為了創造者。
然而,在一個人的身體同意信念的工作而得到回報之前,這一工作被視為卑微,因為當他只為創造者而工作時,他看不到有人尊重他。
在那時,他必須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在隱藏中的,否則的話,他的工作就不可能是乾淨的,因為當他的工作是激動人心的時候,他的行為一定會受到讚揚,這樣,尊重的問題就會干擾一個人的精神的潔淨的工作,因為別人會因此而尊重他。
因此,當他想沒有混雜物時,他就必須隱藏地工作,這樣他就不會因此而得到任何尊重。這就是為什麼,乾淨的工作在他眼裡是卑微的。此外,Kalah[輕鬆/輕快]一詞來自 Nikleh[卑微],意思是被鄙視。
此外,乾淨的工作之所以被鄙視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人不能容忍信念超越理智,因為從自然本性上講,當理智要求一個人時,他就會欣賞他在頭腦中掌握的東西。
相反,違背理智的行為則是可鄙的,因為這種行為被稱為 “輕信的(Gullible)”,正如我們的先賢們在談到 "誰是輕信的(Gullible)的呢?讓他到這裡來"。這就是摩西,與信念有關,因為摩西被稱為 "忠實的牧羊人",他有信念,並將信念植根於整個以色列。
因此,我們應該這樣解釋拉比的話:"沒有任何手藝從世界上消失"。正如拉希所解釋的那樣,不管是令人厭惡的還是乾淨的,因為拉比的觀點是,整個世界都不能做乾淨的工作,也就是說,只有傾向於真理的工作的人才能做乾淨的工作,因為那裡沒有 "不是為了她的緣故"(Lo Lishma)的混合物。
相反,世界上大多數人的思想都圍繞著世界觀。他們沒有強大的思想或強烈的願望,因此他們無法發揮和擁有力量來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相反,他們為大眾工作,大眾要求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他們沒有許可權在世界上做他們所理解和想要做的事情,而是依賴於公眾的看法。
因為這一原因,當一些戒律被賦予大眾時,我們必須確保大眾能夠遵守。
這就是為什麼拉比說:"沒有任何手藝可以從世間消失。"但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承擔起天國的重擔,無論它是乾淨的,即完全為了創造者的緣故,還是令人厭惡的,即夾雜著不是為了創造者的緣故的意圖,因為任何手藝都是被需要的,因為我們從 "Lo Lishma "來到 "Lishma"。
我們的聖人們說:"一千個人來到托拉中......而一個人出來去到光中"(VaYikra Rabbah,第 2 章第 1 節)。這意味著,一千個人走進托拉,就有可能有一個人走向光。這就是為什麼拉比說:"沒有手藝能從世界上消失"的原因。
然而,"看到父母精湛技藝的人是幸福的"。"他的父母 "指的是他的思想,因為在每一個行為之前,都必須有一個先行的思想和原因,也就是他做這件事的理由。因此,"他的父母 "就是促使他遵守托拉和戒律的思想。
而"精湛的技藝 "指的是使一個人達到他被創造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創造者的緣故而從事托拉和戒律,通過這種方式,他將接受創造者所期望給予的喜悅和快樂。
在那時,他將因在托拉和戒律中付出的勞動而接受的一切而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不是為了創造者而思考的話,他就無法實現目標,而事實證明他的手藝是有缺陷的。
這就是為什麼拉比說:"看到父母的手藝有缺陷的人有禍了"。因為他的信念摻雜了羅-利什馬(Lo Lishma),這種信念是有缺陷的。因此,我們必須努力讓父母,也就是原因,是為了創造者。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聖人們所說的 "看到父母精湛技藝的人是幸福的"。我們問,但這是他無法改正的,因為如果他生在這樣的父母身邊的話,他又能做什麼呢?根據上文所述,就他自己而言,他應該努力使托拉和戒律的思想和事業以創造者為目標。
因此,《光輝之書》Shemot中写道:"世界只存在於氣味上面"。因此,我們應該這樣解釋:"世界不能沒有香水和也不能沒有鞣制(Tanning)的臭味"。
"香水 "指的是香水,其香味自下而上。他的手藝應該是為了讓上面更高者感到滿足,因為一個人被視為下面的接受者,而創造者被視為上面的更高者。因此,一個人要把他所有的快樂送給創造者,因為創造者在上面。
“鞣制(Tanning) "是指加工皮革,皮革會散發出巨大的惡臭。這意味著,當他看到自己的工作將是 "Lo Lishma",但他必須只為創造者而工作時,工作就會讓他厭惡,並在他眼中發臭。
也就是在一個本應快樂的地方,當他看到現在有機會為了創造者而工作時,他卻不能這樣做。因此,在看不到工作的回報的狀態下,他感到沉重、無所事事和卑微,心中充滿憤怒和不安。
因為這一原因,雖然他的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者,但他仍然缺乏為創造者奉獻的喜悅和快樂。
雖然 "不曬太陽是不可能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因為這個地方是利什馬和羅利什馬之間的通道,但如果他停留在那個地方,即中途站,而不繼續朝著想要取悅創造者的目標前進的話,那他就有禍了。
他進一步解釋說:"世界不能沒有男性和女性。"他的孩子是男性的人是幸福的,他的孩子是女性的人是有禍了"。這個著名的問題是,他的孩子是女性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應該說,我們從那些有敬畏的人的書中知道,給予者被稱為 "男性",而接受者和缺乏者被稱為 "女性"。這就是他所說的世界上不能沒有男性和女性的意思,也就是說,世界上必須有羅-利什馬(Lo Lishma)的狀態,被視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接受快樂。否則,就不可能開始從事托拉和戒律。
有時,原因是 “羅-利什瑪(Lo Lishma)”,但在行為過程中,他產生了悔改的念頭,並以創造者的利益為目的履行了戒律,這意味著他的目的是為了讓創造者滿足。這被視為 "他的孩子是男性"。因此,他說:"他的孩子是女性的人有禍了",意思是他所做的事情也伴隨著為了自己得到獎賞,這被視為 "他的孩子是女性"。
"拉比奈何伊(Rabbi Nehorai )說:'我放棄世上的一切手藝,只教我的兒子托拉'"。他指的不是一般人的行為方式,而是說的是他自己的程度,也就是他得到了永久敬畏上天的獎賞。這就是為什麼他說他放棄了所有其他手藝的原因,這意味著他現在離開了有缺陷的信念和乾淨的信念,因為他已經離開了這兩種信念。相反,他現在只教他的兒子,也就是他的行為,即他的 "兒子 “,托拉。
他解釋說,原因是 "世界上的任何手藝都只在他年輕的時候才站得住腳"。拉希(Rashi)的解釋是:"任何手藝都不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得到回報,但他們的回報卻在那個時候。"
信念被稱為戒律,對天國的重擔的接受也是一種戒律。我們的先賢們說過:”一個戒律在從事它的過程中保護和拯救人。而托拉則是在從事和不從事時,都保護和拯救"(Sotah 21b)。托拉與戒律的區別在於,我們可以看到,在托拉中,一個人可以記住並使用他前一天甚至以前所學的知識,或者重複他所學的規則,從而知道如何按照他以前所學的知識行事。正因為如此,托拉即使在不從事的情況下也能保護和拯救人,因為他可以記住前一陣子學過的東西。
但是,信念是一種戒律,只有在從事信念時才與之相關,因為一個人每次承擔起接受天國的重擔,都是一種戒律,而戒律是一種行為。這裡沒有像托拉那樣的記憶;相反,每個行為都是獨立的。
因此,在事實過程中,它可以保護和拯救人,他不能說他記得自己不久前承擔了接受天國的重任,因為這對他沒有任何幫助。相反,在任何時候,他都需要信念,不能說他現在不需要信念的負擔。
因此,每一次接受都是一次新的戒律。這就是為什麼信念被稱為 "青年 "和 "童年"的原因,因為 "老年 "是指不久前發生的事情。但是,由於信念的重擔必須不斷更新,因此它不可能是 "老年",而總是被稱為 "青年"。
這就是為什麼他說 “放棄(Forego) "的原因,因為只有在他年輕的時候,在從事的時候,信念才會保護他、拯救他。正如 RASHI 所解釋的:"任何手藝在一段時間後都不會產生回報,但它們的回報是在那個時候",意思是它只在從事的時候保護和拯救人。
但托拉並非如此。相反,它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幫助他,在他年老的時候給他希望。正如拉希(RASHI)所解釋的那樣:"但托拉的獎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產生的,即使是一個不能從事托拉的病人或老人,也是在吃過去的飯"。
換句話說,托拉即使在不從事的情況下也會保護和拯救人。這就是為什麼他解釋說,托拉在他年輕的時候,也就是在他從事的時候,會幫助他,而在他年老的時候,也就是在他不從事的時候,會給他帶來希望。
"即使是一個不能從事其中的病人或老人,也在吃過去的東西"。這意味著,即使不從事,它也能保護和拯救。這就是為什麼拉比奈何伊(Rabbi Nehorai )說他自己也在這樣做的原因,因為他已經把永久的信念的事情承擔在了自己身上。因此,他說:"我放棄了其他一切手藝",因為他已經永久地獲得了這種程度的獎賞,與其他人不同。
拉比-艾拉紮爾( Rabbi Elazar)說:"世界上所有的手藝都註定要站在大地上,正如經文所說:'他們將從船上下來,所有的槳手都將站在大地上。'拉比-艾拉紮爾( Rabbi Elazar)說:'沒有比大地更低劣的手藝了,就像經文說的,他們下來了'"(《Yevamot》63)。
我們要問,如果大地的工作是一種低劣的手藝的話,為什麼拉比-艾拉紮爾( Rabbi Elazar)說 "註定"呢,意思是最終他們會有好的手藝,但他卻推斷出這將是一種低劣的手藝呢?
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信念被稱為 "輕"[或 “容易”],意思是低劣(次要),因為對一個人來說,信念超越理智並不重要。這也是難以奏效的原因。但在未來,他們會因為這種乾淨的信念而得到回報。
我們的聖人們說:"在彌賽亞的時代,改信他教的人將不會被接受,就像大衛和所羅門王的時代不接受改信他教的人一樣。拉比埃利澤爾說:'經文是怎麼說的呢?'因為他一定會害怕(一個來皈依的人),'他不與我同在'(當我們不與你們同在的時候,他會皈依,意思是在這個世界上)。'凡攻擊你的,必因你而倒下'(凡在你貧窮時攻擊你的,必在來世因你而倒下)(以賽亞書 54),但另一個人不會'"(Yevamot 24b)。
Tosfot 問:”在大衛王時代,他們不接受皈依者嗎?那麼,基提人(Gittite)伊泰(Ittai)和法老的女兒怎麼辦呢?因為在所羅門王的時代沒有這個問題;在那時他(彌賽亞)就是原因,因此他們不需要國王的餐桌。”
基遍人(Gibeonites)自己皈依了,就像以斯帖時代一樣,”地上許多民族都皈依成了猶太人”,從那個來找希勒爾(Hillel)的人......希勒爾(Hillel)確信,即使是為了創造者,那個來說:"皈依我吧,好讓我嫁給那個弟子,這也是為了創造者的緣故"。
綜上所述,似乎不接受為了獲得以色列人所擁有的美好獎賞而皈依的人。這就是 "彌賽亞的時代不接受任何皈依者 “的含義。相反,他們必須只是為了創造者而皈依,而不是為了獎賞而皈依。
換句話說,一個想成為猶太人並改變他內心的外邦人的人,不可能成為猶太人並皈依以色列民族,除非他不是為了好的獎賞,這就是所謂的 “為了彌賽亞的日子”的意思。相反,正如經文所說:”誰在你貧窮的日子與你同住",正如我們的聖賢們所說:"拉比約納坦(Rabbi Yonatan)說:'任何從貧窮中遵守托拉的人,最終都會從財富中遵守托拉'(Avot,第 4 章)。
也就是說,知識貧乏卻遵守托拉的人最終會從財富中遵守托拉,這意味著他將得到理解的回報。反之,任何因財富而取消托拉的人,最終也會因貧窮而取消托拉,這意味著托拉知識將離他而去。
在《Yevamot》第 63 章:"拉比-艾拉紮爾( Rabbi Elazar)說:'沒有一片土地的人就不是一個人,正如經文所說:'天是耶和華的天,而地是耶和華賜給人子的'"。'"因此,我們應該要求,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擁有一塊土地。
Tania還問,那麼,拉什比(Rashbi)會不會說:"拜偶像者的墳墓不能在帳篷裡被玷污,就像經文說的那樣,'你們是我的羊群,是我牧場中的羊群,你們是人。你們被稱為'人',而拜偶像的人不被稱為'人'"(Yevamot 61a)。這就是說,以色列人被稱為 "人(亞當)"。但怎麼能說如果他沒有土地的話,就不屬於 "你被稱為'人'"呢?
我們可以將 "土地 "解釋為大地,正如他從經文中提出的證據:"天是耶和華的天,而地是耶和華已經賜給人子的"。
托拉被稱為 "天",因為托拉是從天上賜給摩西的。摩西是從西奈山接受託拉的。大地被稱為 "Malchut",即 "信念"、"對上天的敬畏",正如我們的先賢所說:"除了對上天的敬畏之外,一切都掌握在上天的手中"(Berachot 33b)。
這就是 "沒有任何信念的人 "的含義,"信念 "是對上天的敬畏; "沒有任何信念的人",被稱為 "地","不被視為'你們被稱為'人'的一部分"。
《Yevamot》第 63 章:"拉比-艾拉紮爾( Rabbi Elazar)說:'沒有比大地更低劣的手藝了,正如經文所說的那樣,'它們降下來了。'拉比-阿米說:'雨水只為忠實的人而下,正如經文所說:'真理將從大地湧出,正義將從天上反映'"。拉希(Rashi)的解釋是,當真理從大地湧出,當人們對談判充滿信念,正義就會從天上反映下來,這意味著降雨,也就是 Tzedakah [正義/慈善]。
我們應該明白,為什麼具體來說,因為談判不是以信念進行的,所以上天不會給予Tzedakah [正義/慈善],而信念的事情,在那裡地是一種願望,也就是心,在那裡一個人從事信念的事情,稱為Tzedakah [正義/慈善],正如經文所寫,"他信了耶和華,並且耶和華就對他而言為正義"。
因此,在相應的程度上,它們會使義(即信念)從上而降。這就是為雨水祈禱以喚起信念的意義之所在。
"他因敬畏耶和華而嗅聞他,他必不憑眼所見的論斷,耳所聽到的定奪"(以賽亞書 11)。這句話的意思是,彌賽亞王,也就是一個想要走在通往被獎賞以目標——也就是達成彌賽亞的品質的道路上的人,不應該用眼睛看到的或耳朵聽到的來判斷任何事情,而應該根據對敬畏上天的氣息,也就是信念,來判斷。根據這一準則,他應該決定自己的一切行為。
正如經文後面所寫,"公義將會是他的皮帶,而信念是圍繞著他腰間的帶子"。換句話說,他的信念應該是公義,被視為正義,而不是為了得到獎賞,並且這將成為他的支撐,使他能夠在創造者的工作中行走,因為光會增強他的腰部的力量,使他能夠行走,而不會在行走時絆倒,也就是說,不會因為行走而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