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第四課:對現實的感知

第四課:對現實的感知

我們質疑我們的感知是否是唯一的現實。本課程探討了為什麼卡巴拉被稱為“隱藏的智慧”,並揭示了現實的其他層面。了解動物、普通人和卡巴拉學家之間的感知的差異。回顧科學進步如何改變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揭開卡巴拉中「意圖」的隱藏的法則並理解「形式等同的法則」。

Lesson content
Materials
Playlist

■我們透過五感感知到的現實是唯一存在的現實嗎?為什麼卡巴拉的智慧被稱為「隱藏的智慧」?現實還有其他額外的層面嗎?

■動物、一般人和卡巴拉學家對現實的感知有什麼不同?

■發展回顧: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現實的認知有了什麼樣的改變?

■卡巴拉智慧中隱藏的法則 - “意圖”。

■什麼是「形式等同的法則」?

接受的願望是管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的機制的內部軟體。我們看到我們想看到的。為了感知精神現實,我們必須改變我們感知現實的軟體,也就是接受的慾望。

根據「形式等同」的法則,為了感知精神現實,我們必須在接受的願望中發展對精神世界的敏感性,一種給予、付出的意圖。

🖼️在線觀看幻燈片

摘錄:

「研究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者們都清楚地知道:沒有動力,沒有自我利益在前面吸引,一個人哪怕連最小的動作都不會去做的。
比如說,當一個人之所以會把他的手從椅子上移到桌子上,是因為這樣做一個人會認為通過將他的手放在桌子上這一行動他會感覺更加舒服。如果他不是這麼認為的話,那他就會把他的手在他的餘生當中都會放在椅子上根本不會動一下。 」

(Baal HaSulam,文章:和平)

 

「以我們的視覺為例:我們看到眼前有一個廣闊的世界,充滿了奇妙的東西。但事實上,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內部看到這一切。換句話說,我們的後腦中有一種攝影機器,它描繪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而不是在我們外部的東西。

(Baal HaSulam,《光輝之書的序言》,第 34 封信)

 

"他在我們的大腦中為我們製造了一面拋光的鏡子,可以顛倒在那裡看到的一切,因此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大腦的外部、在我們的面前看到它。“

(Baal HaSulam,《光輝之書的序言》,第 34 封信)

 

「一切都是神聖的,超越時間、地點和變化。我們在神聖中所甄別到的所有這些程度和改正都只是對更低者的各種隱藏和遮蓋[...] 同樣,所有時間、地點和行為的想像圖像也不過是對祂的神性的各種隱藏,它們不過是對更低者看起來是這樣罷了。而只有他的朋友才會受到他的消失或出現的影響一樣,所以祂的神性是不會改變的,也不會受到這些更低者在祂的遮蓋中所甄別出的程度,改正,時間、空間的名字,以及行為的改變而受到任何影響。

(大眾光輝之書,Nasso,“神聖的 Idra Rabah”,第 299 條)

 

「就像是生長在一個蘿蔔中的蟲子。它生長在其中,並且認為創造者創造的這個世界就像它出生在其中的那個蘿蔔一樣,苦澀,黑暗,狹小。但是一旦它衝出那個蘿蔔的外殼,它就會在困惑中感嘆:我曾經認為整個世界的尺寸就是我生長在其中的蘿蔔那樣大,而現在在我眼前看到的卻是一個無比壯觀,美麗和奇妙的世界。的情況也適用於那些沉浸在這個它們生長在其中的接受的願望的Klipa(殼)中[…]

[它們]想要努力衝破它們生長在其中的接受的願望的Klipa,並穿上給予的願望的形式的話,它們的眼睛就會立刻被打開並看到,它們自己也能達成所有那些在精神世界裡為它們準備的智慧,智力,它們的頭腦就會變得清晰。 」

(Baal HaSulam。《光輝之書的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