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第十九課:“我將看到一個相反的世界”

第十九課:“我將看到一個相反的世界”

通過真正的卡巴拉智慧探索聖經故事背後的精神含義

Lesson content
Materials

課程 #19. “我將看到一個相反的世界”

通過真正的卡巴拉智慧探索聖經故事背後的精神含義


幻燈片 #2

《聖經》的語言

聖經的語言是最初的,最基本的語言,完美地適合於它要完成的任務,因為其大部分,包含著根和枝的關係。這是最容易理解的語言。這種語言也是最古老的;它是神聖的語言,歸於亞當第一人。 
這種語言有兩個優點和一個缺點。它的第一個優點是,它很容易理解,甚至是初學者在達成時就可以立即了解他們所需要的一切。第二個優點是,它在深入闡明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上,超過了所有其他語言。 


幻燈片 #3

它的缺點是不能用於討論具體事物的關係或因果關係。這是因為每一件事物都需要在最完整的程度上得以闡明,因為它在表明它指的是什麼上面不是不證自明的,除非將整個事情的完整畫面都呈現出來。因此,要強調哪怕是一個最小的細節,完整的畫面都必須呈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它不適合於對微小細節或因果關係的研究。 
同時,祈禱和祝福的語言取自聖經的語言。 

- 巴哈蘇拉姆 “卡巴拉的教義和它的本質”


幻燈片 #4

…內在於卡巴拉中的智慧,並非不同於內在於聖經,塔木德,以及傳說中的智慧。他們之間唯一的區別只存在於他們的解讀當中。

這就類似於一種被翻譯成四種語言的同樣的智慧。自然地,這一智慧的本質並不會隨著表述她的語言的不同而改變。所有我們需要考慮的只是,哪一種解讀在用於這一智慧向學生的傳遞上是最方便的。

- 巴哈蘇拉姆 “卡巴拉的教義和它的本質”


幻燈片 #5

在這一智慧的從事期間,存在一個嚴苛的條件——也就是不要用想像的和物質的東西使這一智慧物質化。這是因為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就違背了,“不可為你自己造一個偶像,也不要為自己製造任何相似性的形象。”的這一誡律。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得到的是傷害而不是利益。

- 巴哈蘇拉姆,《十個 Sefirot的研究》的介紹,#156


幻燈片 #6

這對卡巴拉智慧的剛剛接觸者而言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這一通過時間,空間,變化和交換構成的物質的邊界去認知事物。然而,卡巴拉學家們僅將它們看作是指向它們的在更高世界的上部的根源的標誌。

- 巴哈蘇拉姆,《十個 Sefirot的研究》第一部分,第一章,內在之光,第1頁


幻燈片 #7

那些說《托拉》講述的是字面故事以及以掃和拉班之類的無知之言的人有禍了。如果是這樣,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把無知者的話變成法律,甚至比他們的更好。如果《托拉》指的是世俗事務,那麼即使世界的統治者在他們之間也有更好的東西,以讓我們跟隨他們並以同樣的方式把它們變成法律。然而,《托拉》的所有話語都有著最高的含義。

- 《大眾的光輝之書》, BeHaalotcha [當你點起燭火時]逾越節其時間和第二次逾越節,第58頁


幻燈片 #8

……靈魂無法直接接受創造者為其創造的美好獎賞,除非它們擁有一個合適的 Kli(容器) 來承載這一切。而唯一能獲得這個 Kli(容器)的方法,就是通過努力和勞苦,在與 邪惡的傾向(Yetzer Hara) 的鬥爭中遵守 誡命(Mitzvot),並經歷各種阻礙和苦難。正是通過研習 托拉(Torah) 和履行誡命的磨難與勞苦,人才能夠為自己的靈魂打造一個合適的容器,使其能夠配得上接受創造者所創造的一切終極喜悅和美好。

- 巴哈蘇拉姆 “土地的繼承”


幻燈片 #9

“法老是存在於一個人身體內部的邪惡的傾向。”

- 拉巴什,文章第17號,1990年


幻燈片 #10

"要記住你曾在埃及之地為奴"。這裡指示我們,當一個人在上升狀態時,他應該學習在下降時期所擁有的東西,因為在下降時,他沒有人可以對著講話,因為那時一個人缺乏在精神生命中的意識,只關心用快樂充滿自己的身體,快樂來自何處對他而言不重要,他只想要“給予”。

然而,在上升期間,一個人可以從下降的狀態中學習和收穫。這就是‘記住’的含義。

- 拉巴什,607. 記住你曾是奴隸


幻燈片 #11

逾越節是根據創造者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以使得每一個以色列人存活而命名的。眾所周知,在精神世界中沒有缺失,因為在以色列中最小的甄別仍然存活著,沒有任何東西丟失。因為創造者拯救了以色列,這個好日子被稱為逾越節,追隨創造者的行為而命名。

- 拉巴什,1987年,文章13


幻燈片 #12

自從以色列在世界上的那日以來,他們沒有像在他們站在西奈山時那樣以同一顆心和一個願望來到在創造者面前。

- 大眾的光輝之書,Kedoshim,“禁止去看創造者厭惡之處”


幻燈片 #13
……在總體的檢驗中,我們發現在社會裡只有兩條戒律需要遵守,它們就是“接受”和“給予”。這意味著社會的每個成員必須,根據其天性,從社會中接受他所需的東西,同時也必須通過自己的付出為社會的共同繁榮奉獻其相應的力量。如果一個人違背了這兩條戒律中的任何一條,他就會受到無情的懲罰。

- 巴哈蘇拉姆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