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卡巴拉大会, 2025年10月- 共同祈祷 -
第三课 - 发自内心的祈祷的条件
- 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Shamati(我听到的),第209篇文章,“祈祷的三个条件”
祈祷的三个条件:
1. 相信祂能拯救他。尽管他的处境是同辈人中最糟糕的,但“耶和华的手会不会太短,无法拯救他?”如果不是,那么“地主也无法拯救他的容器”。
2. 他别无选择,因为他已经竭尽所能,却仍未找到治愈自己困境的良方。
3. 如果祂不帮助他的话,他死了比活着还好。祈祷的意思是“在心中的迷失”。一个人越迷失,他的祈祷的程度就越强烈。显然,一个缺乏奢华生活的人,并不像被判处死刑,只差行刑,却已被铁链捆绑,站在那里祈求饶命的人。他绝不会休息、睡觉,甚至片刻也不会停止为饶命而祈祷。
第一个条件:对创造者的信念和信赖
2. RABASH,第6篇文章 (1984),“爱朋友 - 2”
我们也必须运用信念,坚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而不是中途绝望而逃避。相反,我们应该相信,即使是像我这样卑微无知的人,创造者也能帮助他。这意味着创造者会带我靠近祂,让我能够与祂紧密粘附。
3. Baal HaSulam,第34封信
我们不断地向创造者祈求,不知疲倦,永无止境,即使他没有回应我们,我们也丝毫不会动摇。我们相信祂垂听我们的祈祷,但祂会等待我们拥有Kelim[容器]的时候,接受信实的赏赐,那时我们将立刻得到对每一个祈祷的响应,因为“耶和华的手必不会短”,上帝禁止。
4. 巴哈苏拉姆,第24封信
你已经知道,祈祷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完全相信,创造者垂听每一张嘴的祈祷,尤其是关于神性的祈祷。有了这份信念,我们便获得信心,然后他的祈祷便得以圆满,带着得救的信心,他也终日充满信心和喜乐,仿佛已经获得救赎一般。
5. RABASH,第17篇文章(1986年),《大会的议程-2》
我们首先要赞美创造者,因为当一个人向他人祈求时,自然会有两个条件:
1. 他拥有我所祈求的东西,例如财富、权力和富足的名声。
2. 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即渴望为他人行善。
你可以向这样的人祈求恩惠。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一个人应该始终赞美创造者,然后祈祷。” 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相信创造者的伟大,相信祂能给予创造物各种快乐,并且祂希望行善之后,那么可以说他是在向创造者祈祷,创造者一定会帮助他,因为祂希望行善。这样,创造者就能满足他的愿望。如此一来,祈祷就可以充满信心,相信创造者会应允。
第二个条件:唯有创造者才能帮助
6. RABASH,第16篇文章(1984),“关于给予”
当他开始在工作中达到给予的程度时,他发现自己距离它还很远,他根本不渴望任何他有能力去实现给予的思想、言语或行为。然后,他不知道该如何获得给予的力量。他每次付出努力,都发现这一切都离他很远。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那时,他意识到唯有创造者才能帮助他,也只有那时,他才明白,他必须遵守托拉和诫命才能获得回报。而他劳动的回报,就是创造者赋予他给予的力量。这是他所期盼的奖赏,因为他渴望与创造者达成粘附(Dvekut),即形式等同,意为给予。
7. 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Shamati(我听到的),第一篇文章:“除祂之外,没有其他”
经文写道:“除祂之外,没有其他。” 这意味着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对抗他。而一个人所看到的,世上有些事物否定更高的主权,是因为这本身就是祂的旨意。
这被视为一种改正,被称为“左线拒绝,右线拉近”,意思是左线所拒绝的被视为一种改正。这意味着世上有些事物,一开始就旨在将一个人引离正道,并因此将u个人从神圣性(Kedusha)中拒之门外。
这些拒绝的益处在于,通过这些拒绝,一个人会获得对创造者说明的完全需要和渴望,因为他明白,否则自己就会迷失。
8. 巴哈苏拉姆,Shamati(我听到的),第五篇文章:“利什玛(Lishma)是来自上天的觉醒,为什么我们需要来自下面的觉醒?”
祈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完整的祈祷。这意味着一个人百分之百地知道,除了创造者本身,世上无人能帮助他。
然而,一个人如何才能知道,除了创造者本身,无人能帮助他呢?一个人只有在竭尽自己所能却无济于事时,才能获得这种认知。因此,一个人必须竭尽所能,才能“为了创造者”。然后,他才能发自内心地祈祷,在那时,创造者才会听到他的祈祷。
第三个条件:对我来说,死亡胜过活着
9. 拉巴什,第9号书信
一个习惯于工作,渴望看到真理以便在其中行走的人,他的愿望仅仅是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么,根据他对真理的渴望,他就会从上层看到他的真实的程度——也就是他离利什玛(Lishma)的工作有多远。因此,他不得不处于卑微之中,因为他比所有同时代的人都更能看出自己身上的邪恶,因为全世界都看不到真理,也就是他们如何被置于邪恶的统治之下的,如何尚未开始为创造者工作。但他确实看到自己无法为创造者做任何事情,因此感到自己与创造者是分离的。
他感觉自己仿佛已经死了,因为他与生命之生命(源头)分离。因为他品尝到了死亡的滋味,他处于极度卑微之中,因为没有人比死人更低贱。那时,他会高呼:“我死了比活着好”,因为他至少不会玷污托拉和诫命,也就是说,他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利用神圣,因为那样他会觉得自己是在利用神圣的事物来满足自己世俗的需求。
10. RABASH,文章5(1989),“世界是由慷慨创造的,这是什么意思?”
有时,痛苦会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程度:以至于如果我无法满足自己的缺乏的话,我们就会说:“我宁愿死也不愿活”。但这是因为他因缺乏而遭受的痛苦。自然,当他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也就是他所说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活”时,他会感到多么快乐!
当谈到工作时,一个人必须达成(感觉)与创造者之间 Dvekut(依附)的缺乏的程度,以至于他会说:“如果我不能与创造者达成 Dvekut(粘附),这种缺乏会给我带来极大的折磨,以至于我会说’我宁愿死也不愿活’。”这被称为“真正的愿望(祈祷)”,这种愿望(祈祷)值得满足。